3 《中醫大辭典》·白菖
白菖為中藥名,出自《名醫別錄》,為《名醫別錄》記載的水菖蒲之別名[1]。
3.1 白菖的別名
3.2 來源及產地
天南星科植物水菖蒲Acorus calamus L.的根莖[2]。主產湖北、湖南、遼寧、四川等地[2]。
3.3 性味
辛、苦,溫[2]。
3.4 功能主治
1.治癲癇,中風,慢性氣管炎,胸腹脹悶,腸炎,痢疾,風濕痹痛。內服:煎湯,3~6g[2]。研粉吞服,每日二、三次,每次0.6~0.9g[2]。
2.治癰腫,研末調敷;疥癬,煎水洗;化膿性角膜炎,制成滴眼液滴眼[2]。
3.5 化學成分
本品含揮發油,其中主要含β-細辛腦,另有細辛醚、水菖蒲酮(Shyobunone)、菖蒲烯(Calamenene)等多種成分;還含肉豆蔻酸等脂肪酸、色氨酸等氨基酸及糖類等[2]。
3.6 藥理作用
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鎮靜、鎮痛、抗驚厥作用[2]。對循環系統可降低血壓、抑制心臟及奎尼丁樣抗心律不齊作用;對平滑肌器官具解痙作用;并能促進食欲和胃液分泌以及祛痰、止咳、平喘等[2]。在體外對葡萄球菌、鏈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并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2]。
4 《*辭典》·白菖
4.1 出處
《別錄》
4.2 拼音名
Bái Chānɡ
4.3 白菖的別名
泥昌(《雷公炮炙論》),水昌、水宿、莖蒲、水菖蒲(《別錄》),溪蓀、蘭蓀(陶弘景),地心(《石藥爾雅》),泥菖蒲(《綱目》),蒲劍(《草木便方》),水八角草、家昌蒲(《廣西中獸醫藥植》),臭蒲(《江蘇植藥志》),大葉菖蒲、土蒿蒲(《四川中藥志》)。
4.4 來源
為天南星科植物白菖蒲的根莖。全年可采,但以8~9月采挖者為良。挖得后,洗凈,除去須根,曬干。亦有在新鮮時切成0.5~1厘米的小段曬干者。
4.5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臥,肥厚,白色帶紫。葉根生,長劍形,長50~80厘米,寬1~1.5厘米,先端漸尖,葉脈平行,中脈顯著。花莖扁平,佛焰苞葉狀,極延長,長約與葉等;肉穗花序柱狀,無柄,長約4~7厘米,寬約1厘米,淡黃綠色,密生細花;花兩性,花被6,廣線形,膜質透明,先端淡褐色,長約2毫米;雄蕊6,與花被片等長,花藥黃色,花絲白色,扁線形;雌蕊1,子房長橢圓形。漿果熟時紅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4.6 生境分布
4.7 性狀
干燥根莖略呈圓柱形,少數分枝,長5~20厘米,直徑至2.5厘米,外表棕色,有細的縱皺紋,上面節部有三角狀的葉痕,左右交互排列,在節的脊線上通常殘留棕色的鱗狀毛,下部有細根或根痕;去皮的生藥則葉和根的痕跡都不顯著。折斷面灰褐色或暗褐色,組織松軟。香氣特異而顯著,味苦而辣。以根莖粗大、表面黃白色、去盡鱗葉及須根者為佳。主產湖北、湖南、遼寧、四川等地。此外,黑龍江、河北、山西、江蘇、廣東、廣西等地亦產。
4.8 炮制
4.9 性味
苦辛,溫。
①《別錄》:"味甘(一作’甘辛,溫。’),無毒。"
②《上海中草藥手冊》:"苦辛,溫。"
4.10 功能主治
化痰,開竅,健脾,利濕。治癲癇,驚悸健忘,神志不請,濕滯痞脹,泄瀉痢疾,風濕疼痛,癰腫疥瘡。
①《別錄》:"主食諸蟲。"
②陶弘景:"主風濕咳逆,去蟲,斷蚤虱。"
③《本草圖經》:"搗末,油調涂疥瘙。"
⑤《貴州民間方藥集》:"助消化,消積食,止腹痛,治痢疾,又治風濕疼痛。"
⑥《東北藥植志》:"散癰腫。"
⑦《上海常用中草藥》:"鎮靜安神,化痰,健胃。治癲癇,耳鳴,聽覺不靈,胸腹脹悶。"
⑧《吉林中草藥》:"芳香通竅,和中辟濁。治神昏,耳鳴,健忘,濕滯氣塞。"
4.11 白菖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錢;或研末裝膠囊。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4.12 注意
4.13 附方
①治健忘、驚悸、神志不清:菖蒲三錢,遠志三錢,茯苓三錢,龜版五錢,龍骨三錢。共研細末。每次一錢五分,每日三次。(《山東中草藥手冊》)
②治腹脹,消化不良:菖蒲、萊菔子(炒)、神曲各三錢,香附四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③治痢疾,瀉黑水,里急后重,頭昏眼花:水菖蒲根一錢,切細,冷開水吞服,一次服用,連用二劑。(《貴州民間方藥集》)
④治癰腫初起:菖蒲一兩,獨活五錢,白芷五錢,赤芍五錢,紫荊皮三錢。研細末,取適量藥末同蔥心搗成糊狀,敷患處。(《吉林中草藥》)
⑤治牙痛,牙齦出血:菖蒲適量,研末,外搽。(《山東中草藥手冊》)
⑥治小兒疝氣,偏墜,陰部濕瘡:菖蒲煎水,洗患處。(《吉林中草藥》)
4.14 白菖的臨床應用
①治療慢性氣管炎
據150余例的觀察,有效率在90%上下,顯效率達45~50%左右。對咳、喘、痰、炎均有一定療效。一般起效時間在服藥后3~6天,快者1~2天;且療效比較持久,不少治愈病例經冬季考驗,未見復發。實踐中觀察到,臭蒲制劑對虛寒型療效較好,痰熱型較差;單純型療效略高于喘息型;療程增加,顯效率明顯上升,而復發率降低,但有效率卻變化不大。制劑及用法:㈠膠囊.每粒裝臭蒲根粉0.3克。每次2粒,日服2~3次。㈡注射液:每毫升相當臭蒲根生藥1克。每日1次2毫升肌肉注射。均10天為一療程。初步觀察,注射劑似較口服制劑效果為好;但口服制劑加用其它藥物組成復方治療,則療效有所提高。副作用:口服制劑偶見惡心、嘔吐、腹鳴等胃腸道反應,停藥后可自行消失。
②治療化膿性角膜炎
取臭蒲根2兩(干品),加水300毫升,文火煎至100毫升,去渣過濾,調整pH值呈中性;或用臭蒲根5兩,經水煎、過濾及乙醇反復處理,調整pH至7。均經高壓滅菌。用于點眼,每日3次,每次2~3滴;或行眼浴每日1次,每次10分鐘。共治角膜潰瘍、樹枝狀角膜炎、角膜灼傷等27例,治愈24例,無效1例,未觀察2例。多數在2~6天內治愈。實踐證明,本品對促進組織新生,加速潰瘍面的愈合,作用較明顯。
③治療菌痢、腸炎
取鮮根切片曬干,研成細末,裝入膠囊,每粒0.3克。每次3粒(小兒減半),每天3次,溫開水送服。煎服易產生惡心嘔吐反應。治療420例,效果顯著。
4.15 摘錄
《*辭典》
5 參考資料
用到中藥白菖的方劑
- 七白挺子膏
gāo《醫方類聚》卷八十引《千金月令》:方名:七白挺子膏別名:七白膏組成:白芷1分,白蘞1分,白術...
- 大玉容丹
拼音:dàyùróngdān處方:白僵蠶3錢,白丁香1錢5分,白附子3錢,白芷3錢,三柰3錢,滑石...
- 夜容膏
èrónggāo《便覽》卷四:方名:夜容膏組成:白芷、白牽牛、黑牽牛(俱用頭末)、玉女粉、雁條、白...
- 七白散
báisǎn《永類鈐方》卷二:方名:七白散組成:白蘞、白術、白牽牛、白附子、白芷、白芍藥、白僵蠶。...
- 白礬湯
拼音:báifántāng英文:概述:白礬湯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三首。《辨證錄》卷十方之白礬湯...
- 更多用到中藥白菖的方劑
用到中藥白菖的中成藥
- 白帶丸
首。白帶丸中成藥的主要成分為黃柏(酒炒)、椿皮、白芍、當歸、香附(醋制)。具有清熱,除濕,止帶的功...
- 白花蛇舌草注射劑
拼音:báihuāshéshécǎozhùshèjì英文:白花蛇舌草注射劑說明書:藥品名稱:白花蛇舌...
- 艾姜丸
ijiāngwán處方干艾葉4兩(炒焦存性),川白姜1分(炮)。制法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
- 艾葉雞蛋湯
àiyèjīdàntāng處方艾葉50克雞蛋2個白糖適量制法將艾葉加水適量煮湯,打入雞蛋煮熟,放白...
- 靈寶如意丸
Wan標準編號:WS3-B-2909-98處方:白粉霜120g天麻120g血竭120g雄黃120g...
- 更多用到中藥白菖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白菖
-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九卷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白菖
今池澤所生菖蒲,葉無劍脊,根肥白而節疏慢,故謂之白菖。古人以根為菹食,謂之菖本,亦曰菖,文王好食之。...
- 《本草述鉤元》:[卷十二水草部]石菖蒲
類凡五種。生于池澤。蒲葉肥。高二三尺者。泥菖蒲。白菖也。生于蒲葉瘦。根高二三尺者。水菖蒲。溪蓀也。生...
- 《普濟方》:[卷五十頭門]洗法
松滑石上等分。為細末。摻于發內梳篦。洗頭方胡餅霜白菖蒲末子皮末(各一兩)上藥研合炙皂角漿水和丸。如球...
- 《心醫集》:紀驗
水炒,一半姜汁炒)白附子(二兩,面包煨,去皮臍)白菖蒲(二兩)白茯苓(三兩,去皮,水淘去絲膜,曬干,...
- 《證類本草》:[卷第十一]商陸
上,以艾炷于藥上灸三、四壯。千金髓∶治水氣浮腫。白菖六兩,取汁半合,和酒半升,看大小相度與服,當利下...
- 更多古籍中的白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