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bā dòu
2 英文參考
croton seed[朗道漢英字典]
semen crotonis[朗道漢英字典]
tiglium[朗道漢英字典]
croton frui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Croton tiglium[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croton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urging crot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iglicsemen,tiglium[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ructus Crotonis(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roton frui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巴豆為中藥名,出自《神農本草經》[1]。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 的干燥成熟果實[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Fructus Crotonis(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croton fruit(《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巴豆的別名
7 來源及產地
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種子[1]。產廣東、廣西、福建、臺灣、四川、云南、湖北[1]。
8 性味歸經
9 功能主治
1.治寒積停滯,胸腹脹滿急痛,大便不通,痰飲,水腫,腹水,癲癇,癡狂[1]。內服:巴豆榨去油取霜用,每次30~90mg,入丸、散[1]。
2.治瀉痢,巴豆炒焦至內外黑透,研末,蜂蠟為丸,每丸含巴豆75mg,成人每次服4丸,每日一至三次,空腹服用[1]。
3.治白喉,巴豆仁與朱砂同研貼眉心;惡瘡,疥癬,研末涂或以紗布包擦患處。[1]
10 使用注意
11 化學成分
巴豆油中含巴豆醇二酯十余種,去氧巴豆醇三酯多種,以及巴豆酸(Tiglic acid)、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亞油酸、花生酸等的甘油酯[1]。還含蛋白質,內有巴豆毒素(Crotin)[1]。又含巴豆苷、氨基酸等[1]。
12 藥理作用
巴豆油對皮膚及黏膜均有極強的刺激作用,服半滴至一滴,口腔及胃黏膜即有燒灼感,嘔吐,多次大量水瀉,伴有劇烈腹痛,產生嚴重的胃腸炎[1]。服巴豆油1g,可中毒致死[1]。外用可引起皮膚發紅、發皰甚至壞死[1]。巴豆油乳劑對感染乙型腦炎病毒的小鼠有保護作用[1]。巴豆油對小鼠有致癌或促進致癌物質產生腫瘤的作用[1]。煎劑或水浸劑對釘螺有殺滅作用[1]。巴豆毒素系原漿毒,能引起局部細胞壞死,溶解紅細胞[1]。巴豆醇二酯有抗癌作用[1]。
13 飲食禁忌
14 巴豆中毒
巴豆為大戟科植物豆巴樹的干燥種子,含毒成分為巴豆毒蛋白及巴豆油,油中含有峻瀉成分的巴豆樹脂,內服巴豆油1/4滴,1~3h后,即發生峻瀉,20滴可致死[4]。
14.1 不良反應機制
巴豆含巴豆油約30%~45%,蛋白質約18%,蛋白質中含巴豆毒素為一種毒性球蛋白,內含巴豆毒苷及數種有刺激性的和輔助致癌的巴豆醇雙酯類化合物[5]。其中以巴豆油最毒,是一種峻瀉劑,對胃腸道黏膜具有強烈的刺激、腐蝕作用,可引起出血性胃腸炎[5]。
14.2 臨床表現
食入后,口腔、咽喉、食道有燒灼感,流涎,上腹劇痛,惡心,嘔吐,劇烈腹瀉,大便可呈米泔水樣或可帶血,頭痛,頭暈,全身虛弱,口渴無尿,脫水,休克,呼吸困難,痙攣,昏迷,黃疸,或可有腎臟損害,體溫升高,蛋白尿,尿中有膿細胞、紅細胞[5]。孕婦可致流產[5]。
14.3 治療
巴豆中毒的治療要點為:立即以溫水洗胃,但動作力求輕巧,以免加重胃黏膜的損傷[5]。并給予冷牛乳、蛋清或冷米湯內服,以保護胃黏膜和其他對癥治療[5]。
15 巴豆的藥典標準
15.1 品名
巴豆
Badou
CROTONIS FRUCTUS
15.2 來源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堆置2~3天,攤開,干燥。
15.3 性狀
本品呈卵圓形,一般具三棱,長1.8~2.2cm,直徑1.4~2cm。表面灰黃色或稍深,粗糙,有縱線6條,頂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破開果殼,可見3室,每室含種子1粒。種子呈略扁的橢圓形,長1.2~1.5cm,直徑0.7~0.9c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點狀的種臍和種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點,其間有隆起的種脊;外種皮薄而脆,內種皮呈白色薄膜;種仁黃白色,油質。氣微,味辛辣。
15.4 鑒別
(1)本品橫切面:外果皮為表皮細胞1列,外被多細胞星狀毛。中果皮外側為10余列薄壁細胞,散有石細胞、草酸鈣方晶或簇晶;中部有約4列纖維狀石細胞組成的環帶;內側為數列薄壁細胞。內果皮為3~5列纖維扶厚壁細胞。種皮表皮細胞由1列徑向延長的長方形細胞組成,其下為1列厚壁性柵狀細胞,胞腔線性,外端略膨大。
(2)取本品種仁,研碎,取0.1g,加石油醚(30~60℃)1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巴豆對照藥材0.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10μl、對照藥材溶液4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 60~90℃)-乙酸乙酯-甲酸(10:1: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5.5 檢查
15.5.1 水分
不得過12.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H第一法)。
15.5.2 總灰分
不得過5.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K)。
15.6 含量測定
15.6.1 脂肪油
取本品粗粉1g,精密稱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醚適量,加熱回流提取(8小時)至脂肪油提盡,收集提取液,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發皿中,在水浴上低溫蒸于,在100℃干燥1小時,移置干燥器中,冷卻30分鐘,精密稱定,計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脂肪油不得少于22.0%。
15.6.2 巴豆苷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D)測定。
15.6.2.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駿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乙腈一甲醇一水(1:4:9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92nm。理論板數按巴豆苷峰計算應不低于5000。
15.6.2.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巴豆昔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水制成每1ml含60μg的溶液,即得。
15.6.2.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種仁粉末(過三號篩)約0.3g,精密稱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醚50ml,加熱回流3小時,棄去乙醚液,藥渣揮干溶劑,連同濾紙筒移入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水50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300W,頻率24kHz)2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水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即得。
15.6.2.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巴豆苷(C10H13N5O5)不得少于0.80%。
15.7 巴豆飲片
15.7.1 炮制
生巴豆去皮取凈仁。
15.7.2 性味與歸經
辛,熱;有大毒。歸胃、大腸經。
15.7.3 功能與主治
外用蝕瘡。用于惡瘡疥癬,疣痣。
15.7.4 用法與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涂患處,或搗爛以紗布包擦患處。
15.7.5 注意
孕婦禁用;不宜與牽牛子同用。
15.7.6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
15.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9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崔述生,張浩主編.精編本草綱目[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99:1.
- ^ [4] 張彧主編.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8:279-280.
- ^ [5] 張彧主編.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8:280.
用到中藥巴豆的方劑
- 白扁飲
拼音:báibiǎnyǐn別名:巴豆靈膏、白扁豆飲、巴豆膏處方:白扁豆、青黛、甘草各等分,巴豆1枚(...
- 圣煙筒
制備方法:上取肉捶碎,紙卷作筒。《理瀹》:組成:巴豆。主治:一切風痰喉痹。用法用量:巴豆肉燒煙熏鼻;...
- 降氣散
gqìsǎn處方: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巴豆14個。制法:上藥同一處炒,令巴豆焦赤,取青橘皮...
- 散滯丸
拘多少(碾取頭末,去滓不用)、大蒜(每1瓣大蒜入巴豆肉1粒在內,用濕紙裹定,煨令蒜熟,去巴豆)。主治...
- 石擊散
:shíjīsǎn《喉科種福》卷四:組成:白礬、巴豆。主治:喉瘡日久不愈。用法用量:共燒灰。吹喉中。...
- 更多用到中藥巴豆的方劑
用到中藥巴豆的中成藥
- 胃痛散
0g紅花250g丁香50g木香50g白胡椒50g巴豆霜50g雄黃50g制法以上八味,除巴豆霜外,雄黃...
- 挨癖丸
錢,木香3錢,蓬術3錢,五靈脂3錢,北大黃3錢,巴豆(壓去油盡)1錢。制法上為1末,醋面糊為丸,如麻...
- 胃痛定
18g雄黃18g人參12g白胡椒18g枳殼12g巴豆霜1.8g高良姜18g丁香18g木香18g制法:...
- 牛黃郁金丸
朱砂150g清半夏150g檳榔150g麝香30g巴豆霜450g雄黃150g制法:以上八味,除麝香、牛...
- 嬰兒平
20g防風20g天竺黃20g琥珀30g朱砂20g巴豆霜4g制法以上二十味,除巴豆霜外,朱砂水飛或粉碎...
- 更多用到中藥巴豆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巴豆
- 《本草綱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巴豆
用之得宜,皆有功力;用之失宜,參、術亦能為害,況巴豆乎?【集解】《別錄》曰∶巴豆生巴郡川谷。八月采,...
- 《幼幼新書》:[卷第二十二]積聚第一
)珍珠(六銖)杏仁(浸去皮尖)芍藥黃芩(各一兩)巴豆(去皮膜,十八銖)上七味末之,蜜丸。一歲兒飲服如...
- 《普濟方》:[卷一百七十二積聚門]積聚宿食不消(附論)
用長流水煎。取五六錢。不可服酒癥丸、進食丸。此藥巴豆有大毒故也。凡一切沉積。或有水不能食。使頭目昏眩...
- 《普濟方》:[卷一百六十九積聚門]積聚
但平人常服。信砒乳香(銼在碗水研細)輕粉(一錢)巴豆(各一兩都研)龍腦(炒半兩)麝香〔五(一錢研細)...
- 《圣濟總錄》:[卷第七十二]久積癥癖
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巴豆(去皮心膜壓出油各半兩)京三棱(煨銼)楝實肉(各...
- 更多古籍中的巴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