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ān xié
2 英文參考
Pǔcān BL61[中國針灸學詞典]
púcā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
B6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
BL6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
3 概述
安邪為經穴別名[1][2]。出《針灸甲乙經》。《備急千金要方》作安耶[1]。即仆參[1][2]。
穴位 | 仆參 | ||
漢語拼音 | Pucan | ||
羅馬拼音 | Pushen | ||
美國英譯名 | Supporting Personal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BL61 | |
日本 | 61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61 | |
富耶氏 | |||
德國 | B61 | ||
英國 | B61 | ||
美國 | BI61 |
仆參為經穴名[3](púcān[4]BL61 )[5]。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安邪[5]。屬足太陽膀胱經[3]。仆參是足太陽膀胱經、陽蹻脈的交會穴[3]。仆即仆人,參即參拜,此穴在足跟外側,是當仆人參拜時最容易顯露之處,故名仆參[3]。仆參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腰痛不舉,眉棱骨痛,鼻衄,耳聾耳鳴,口眼斜,心悸,腰背痛,腋下腫,肢節痛,外踝足跟腫痛,手足麻木,癲狂,癇癥,中風不省人事,中風不語,口噤不開,半身不遂,足背生瘡,婦人血氣痛,足跟痛,腳氣,腰痛,癲癇,踝關節炎,下肢痿痹,下肢痿弱,霍亂轉筋,膝腫,現代又多用仆參穴治療腦脊髓膜炎,耳源性眩暈,精神分裂癥,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膝關節炎,下肢癱瘓,尿道炎,鼻出血等。
4 仆參的別名
安邪(《針灸甲乙經》),安耶(《備急千金要方》)。
5 出處
6 穴名解
仆即仆人,參即參拜,此穴在足跟外側,是當仆人參拜時最容易顯露之處,故名仆參[3]。
仆,給事也,又卑稱也,又副也,又御者曰仆。凡御者自處于偏旁之位,古時以君為主,為其臣者,雖太仆、仆射之官,亦僅一名從事耳。又古仕于公者為臣,仕于家者曰仆。本穴在足后偏旁,猶仆役參乘;又因該穴主治腰痛不舉,足跟痛痿,以及癲疾、轉筋等諸疾發作之時,多身體彎曲,如仆人參見主人,必須使小腿屈曲有如參拜,方可便于取穴。[6]
7 特異性
足太陽膀胱經與陽蹻脈的交會穴[7]
8 所屬部位
足部[8]
9 安邪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仆參穴在足外側部,外踝后下方,昆侖直下,跟骨外側,赤白肉際處[4]。
仆參穴位于足跟的外側面,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之中點直下,當跟骨凹陷中之赤白肉際處[5]。
仆參穴位于跟區,昆侖( BL60)直下,跟骨外側,赤白肉際處。正坐取穴[3]。
仆參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仆參穴在足部的位置
仆參穴在足部的位置
仆參穴在足部的位置(肌肉)
10 安邪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著地或俯臥位,在外踝后下方,昆侖直下,當跟骨凹陷處赤白肉際取穴。
仆參穴位于跟區,昆侖( BL60)直下,跟骨外側,赤白肉際處。正坐取穴[3]。
垂足著地或俯臥位,于昆侖穴直下,當跟部之赤白肉際凹陷處取穴[9]。
11 安邪穴穴位解剖
仆參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跟腓韌帶。有腓動、靜脈跟骨外側支。分布著腓腸神經跟骨外側支。外踝后區的皮膚活動性大,角化層較小腿為厚,神經由腓腸神經分布。皮下筋膜疏松,小隱靜脈起于足背靜脈網的外側,經跟腓韌帶的淺面上升。踝后區的深筋膜在踝與跟骨之間形成韌帶。在外側形成外側韌帶,該韌帶起自外踝,以三束分別止于距骨前外側成,距骨后方和跟骨外側面,三束集中總稱外側韌帶。此韌帶較內側薄弱,故損傷機會亦多。跟腱兩側的脂肪增多。跟結節周圍的動脈稱跟網,其形成包括外、內踝網的分支,即脛后動脈的跟內側支和腓動脈的跟外側支。穴位結構則由該網的外側部血液供應。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跟骨[3]。
皮膚→皮下組織[10]。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足背外側皮神經分支和小隱靜脈屬支分布;深層有腓動脈的跟外側支分布[10]。
布有腓腸神經跟骨外側支和腓動、靜脈跟骨外側支[5]。
12 安邪穴的功效與作用
仆參穴具有舒筋活絡,強壯腰膝的功效。
仆參穴系陽蹺脈之本,功同昆侖[6]。本穴治足病為主,主治腰痛不舉,足跟痛痿,以及癲疾,轉筋[6]。
13 安邪穴主治病證
仆參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腰痛不舉,眉棱骨痛,鼻衄,耳聾耳鳴,口眼斜,心悸,腰背痛,腋下腫,肢節痛,外踝足跟腫痛,手足麻木,癲狂,癇癥,中風不省人事,中風不語,口噤不開,半身不遂,足背生瘡,婦人血氣痛,足跟痛,腳氣,腰痛,癲癇,踝關節炎,下肢痿痹,下肢痿弱,霍亂轉筋,膝腫,現代又多用仆參穴治療腦脊髓膜炎,耳源性眩暈,精神分裂癥,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膝關節炎,下肢癱瘓,尿道炎,鼻出血等。
仆參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腰痛不舉、眉棱骨痛、鼻衄、耳聾耳鳴、口眼斜、心悸、腰背痛、腋下腫、肢節痛、外踝足跟腫痛、手足麻木、癲狂、癇癥、中風不省人事、中風不語、口噤不開、半身不遂、足背生瘡、婦人血氣痛等[3]。
仆參穴主治足跟痛,腳氣,腰痛,癲癇,以及踝關節炎等[5]。
仆參穴主治 下肢痿痹,足跟痛;癲癇[9]。
仆參穴主治下肢痿弱、足跟痛、霍亂轉筋、癲癇、腳氣、膝腫[10]。
現代又多用仆參穴治療腦脊髓膜炎、耳源性眩暈、精神分裂癥、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3]。
1. 運動系統疾病:足跟痛,膝關節炎,下肢癱瘓;
2. 其它:尿道炎,癲癇,鼻出血。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3~0.5寸[9][10][5],局部有酸脹感[9]。
一般直刺或斜向下刺0.3~0.5寸[3]。
14.2 灸法
15 安邪穴的配伍
16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腰痛不可舉、足跟中踝后痛、腳痿,仆參主之。暴霍亂,仆參主之。小兒馬癇,仆參及金門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腳痿轉筋。
17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18.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82.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9.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31.
- ^ [6]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7]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27.
-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0.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59.
- ^ [10]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6.
古籍中的安邪
- 《普濟方·針灸》:[卷十四針灸門]霍亂轉筋
沖支溝公孫陰陵泉巨闕治厥逆霍亂。穴足太陰大都金門仆參治霍亂逆氣。穴太白治胃逆霍亂。穴魚際治霍亂脛不仁...
- 《靈樞經脈翼》:[卷下]足太陽膀胱經歌
在腸中下至承山腸肉分飛揚外踝七寸存附陽踝下循昆侖仆參申脈白肉際金門京骨足邊屯足外大骨赤白肉小指本節收...
- 《針灸資生經》:[針灸資生經第三]霍亂轉筋
、支溝、公孫、陰陵泉、主霍亂。太陰、大都、金門、仆參、主厥逆霍亂。太白、主霍亂逆氣。魚際、主胃逆霍亂...
- 《素問經注節解》:[外篇卷之八]刺腰痛篇
)刺腰尻交者兩髁胂上,以月生死為數,發針立已。此邪客于足太陰之絡也。控,通引也。謂季脅下之空軟處也...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六]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一寸。承山、足太陽穴。在下分肉間。鼠仆、謂腫于鼠仆參之間也。鼠在橫骨盡處。仆參在承山以下踝骨之間。蓋...
- 更多古籍中的安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