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文名
安氏臭蛙
3 拉丁名
Rana andersonii Boulenger,1882
4 俗名
景東臭蛙
5 中文目名
無尾目
6 中文科名
蛙科,蛙亞科
7 中文屬名
臭蛙屬
8 采集描述
楊大同、饒定齊,云南兩棲爬行動物,昆明,云南出版集團公司 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P.76
9 形態
安氏臭蛙為大型蛙,雄蛙體長74mm,雌蛙達100mm。頭部較扁平,頭長略大于頭寬,或幾乎相等;吻端鈍圓形,超出下頜;吻長于眼徑;吻棱較明顯;吻端略超出下頜;頰部略向外傾斜,頰面凹入;鼻間距大于眼間距;鼻孔位于吻眼間略近眼;鼓膜顯著;犁骨齒短,向中線傾斜,末端超過內鼻孔之后緣;舌后端缺刻深。前肢強壯,指略扁平,末端擴大成吸盤;吸盤縱徑大于橫徑,完整的馬蹄形橫溝將其分隔成背腹兩面,第1指橫溝不顯;各指背面有半月形凹痕;第1、2幾等長,而略短于第4指;關節下瘤明顯。雄蛙體型較小,第1指有發達的深色婚墊;前臂粗壯;有1對咽側內聲囊;胸部有2個三角形的小白刺團。
10 鑒別特征
安氏臭蛙體色隨環境變化,背部多為暗綠色,其上有黑褐色斑塊,次成體色斑更清晰;體側有不規則大小不一的或彼此相間的深色斑塊;唇緣有深淺相間的褐色紋;四肢黑褐色橫紋明顯;腹面灰黃色;股腹面有大斑點;股后下方及肛側以及跗足背面為橙黃色;掌、跖腹面紫灰色;背面皮膚較粗糙,滿布細顆粒,有少數疣粒雜于其間;有顳褶;體側分散有較大的疣粒;雄蛙背面后端和體側以及腹面有小白刺;兩性的頭側頜緣及鼓膜區有小白刺;股后平扁疣多。
11 地理分布
安氏臭蛙分布于云南、貴州、廣西、海南。
12 生態生物學資料
安氏臭蛙生活在海拔200~2100m森林郁閉的大型山溪水塘中,或有小型瀑布下的水塘中及其附近的苔蘚豐富、雜草叢生的環境里。
13 有毒/泌毒部位
皮膚腺
14 毒素類型
15 毒性
臭蛙的皮膚能分泌難聞的分泌液,若進入人的眼睛能引起不適感。在其皮膚分泌物中,主要含有能殺死細菌的抗菌肽,但很多抗菌肽都能溶解人的紅細胞造成溶血,腹腔給小鼠注射其皮膚分泌物,能引起小鼠在半小時內溶血死亡。
16 毒素信息
毒素信息參見:http://www.swanimal.csdb.cn/animaldb_youdu/animalinfo.aspx?id=68
17 中毒途徑
誤食或使用帶安氏臭蛙有分泌物的器皿進食
18 數據來源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