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安眠為經外奇穴名。在項部,當翳風穴與風池穴連線的中點[1]。主治頭痛、眩暈、目疾、耳鳴、失眠[1]。
4 安眠穴的定位
在項部,當翳風穴與風池穴連線的中點[1]。
5 取穴
俯臥位或側伏位,在翳風穴和風池穴的中點取穴。
安眠穴
6 安眠穴穴位解剖
安眠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和頭夾肌。皮膚由枕小神經和耳大神經雙重分布。頭夾肌由第二頸神經后支的外側支到配。
6.1 層次解剖
6.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分布,深層有副神經、頸神經后支和耳后動脈分布;再深層有迷走神經干、副神經干和頸內動、靜脈經過[1]。
7 安眠穴的功效與作用
安眠穴有鎮驚安神的作用。
8 安眠穴主治病證
安眠穴主治頭痛、眩暈、目疾、耳鳴、失眠[1]。
1、失眠,頭痛,眩暈,高血壓等。
9 刺灸法
9.1 刺法
9.2 灸法
可灸[1]。
灸3~5壯。
10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安眠
- 《歸硯錄》:卷四
、石斛、川貝母、竹茹、歸身、知母、黃連為后勁,漸安眠食而痊。其庶祖母年八十六歲,患胸悶便秘,少腹瘕痛...
- 《濟生集》:[卷二]節錄臨產達生要言
方可與人說之,以便伺候。若疼得慢,則是試痛,只管安眠穩食,不可亂動。此處極要著意留心,乃是第一關頭,...
- 《王氏醫案繹注》:卷九
退。去犀角紫菀射干豆根。加銀花梔子竹葉海鳧茈。漸安眠食。惟大解久不行。孟英曰∶腹無痛苦。虛體只宜潤養...
- 《吳鞠通醫案》:[卷五]傷寒
半夏,小小創建中氣,調和營衛,兼宣胃陽,令能進食安眠。白芍(六錢,炒)生姜(三片)半夏(四錢)桂枝(...
- 《普濟方》:[卷一百六十二喘嗽門]咳嗽不得臥(附論)
。其脈浮心下有水飲者。胸中缺盆痛。加石膏二錢研。安眠散治上喘咳嗽。久而不愈者。款冬花麥門冬(去心)烏...
- 更多古籍中的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