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RV (最后修訂于2014/2/22 16:21:38)[共1424字]
摘要:中文名稱輪狀病毒屬英文名稱Rotaviru;RV分類類型屬分類呼腸孤病毒科>無刺突呼腸孤病毒亞科>輪狀病毒屬輪狀病毒屬成員種型輪狀病毒屬(Rotaviru)甲型輪狀病毒(RotavirusA)猴甲型輪狀病毒SA11株(Simianrotavirus A/SA11)乙型輪狀病毒(RotavirusB)丙型輪狀病毒(RotavirusC)人丙型輪狀病毒Bristol株(HumanrotavirusC/Bristol)丁型輪狀病毒(RotavirusD)雞丁型輪狀病毒132株(ChickenrotavirusD/132)戊型輪狀病毒(RotavirusE)豬戊型輪狀病毒DC-9株(PorcinerotavirusE/DC-9)己型輪狀病毒(RotavirusF)雞輪狀病毒F/A4(ChickenrotavirusF/A4)庚型輪狀病毒G(RotavirusG)雞庚型輪狀病毒555株(ChickenrotavirusG/555)輪狀病毒屬基本特性輪狀病毒屬成員僅感染脊椎動物,并通過口-糞途徑傳播。輪狀病毒能引起人和動物廣泛感染,是人類非細菌性腹瀉的主要病原之一。1973年......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RV5疫苗預防輪狀病毒疾病效果良好
新疫苗監測網絡(NVSN)注冊表數據顯示,五價輪狀病毒疫苗RV5在現實條件下預防嚴重疾病的效果與臨床試驗中一樣好。 該疫苗于2006年獲得批準。之后的研究表明,它可防止輪狀病毒引起的住院和急診。 研究人員對185例經實驗室確診的輪狀病毒胃腸炎兒童與從出生日期和發病相匹配的2組對照組兒童進行了比較。 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療中心的MaryAllenStaat博士表示,與輪狀病毒陰性的胃腸炎兒童相比
- 母乳輪狀病毒感染與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關系的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乳母感染輪狀病毒(RV)與嬰幼兒RV腸炎的關系。方法采用ELISA法測定健康及確診RV腸炎嬰幼兒母親母乳RV抗原。結果RV腸炎嬰幼兒母親乳汁RV抗原陽性者162例,占76.1%。健康嬰幼兒母親乳汁RV抗原陽性者2例,占4.0%。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10.01,P0.01)。結論母親感染RV可能通過乳汁傳染給自己的嬰幼兒使其罹患RV腸炎。 [關鍵詞]輪狀病毒感染; 乳,人;
- 艾滋病疫苗研究有望出現轉機
隨著醫療手段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疾病有望被徹底征服。然而艾滋病作為人類疾病史上最可怕的疾病之一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一直沒有太大進展。唯一的亮點是2009年在泰國研究的疫苗RV144被發現將HIV的感染率降低了31%。自那以后,艾滋病研究屢屢受挫。現在,美國和泰國的研究人員有望在RV144的基礎上再次取得HIV研究的重大突破。自從RV144取得進展后,泰國政府支持的一項研究希望能令疫苗降低感染率的比率達到
- 遠端型肌病71例的臨床及肌肉病理分析
討遠端型肌病的臨床表現及肌肉病理特點,研究者對71例遠端型肌病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71例患者中,Nonaka型26例,呈散發或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多以脛前肌無力為首發癥狀,肌肉壞死較輕,鑲邊空泡(RV)多見,可見管狀細絲包涵體;Miyoshi型38例,呈散發或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多以腓腸肌力弱為首發癥狀,肌肉變性壞死嚴重,RV少見;TMD型2例,均為散發病例,病變主要局限于脛前肌,病情進展較慢,有
- 輪狀病毒誘導下不同人群IL-2系統反應
下不同人群IL-2系統反應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1999年第4期第19卷病毒學作者:姚英民 李寧 歐巧群單位:510515廣州,第一軍醫大學南方醫院兒科 我們觀察3組不同年齡健康人群和輪狀病毒(RV)胃腸炎患兒白細胞介素2受體(IL-2R)/白細胞介素2(IL-2)系統對RV反應的差異。 靜脈血分離單個核細胞,調細胞濃度后加入純化RV懸液,孵化48小時,收上清,采用IL-2依賴株3H摻入法測
- 輪狀病毒腸炎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臨床分析
診斷和合理治療提供重要意義。方法對廣州市越秀區兒童醫院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住院的嬰幼兒腹瀉病的糞便標本進行輪狀病毒的檢測和大便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本調查在346例嬰幼兒中測得輪狀病毒(RV)陽性共120例(34.7%),其中6~12月齡嬰兒發病率占44.2%。在RV陽性組中檢測出條件致病菌菌株12株(10.0%);在RV陰性組中檢測出9株(3.98%),陽性組顯著高于陰性組(χ2=4
- 狂犬病毒TaqManPCR檢測方法的建立
2007年01月09日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Vol.27No.10P.889-89313(北京)為了建立檢測狂犬病毒(RV)核蛋白(N)基因片段的TaqManPCR檢測方法。研究者針對RVN基因保守區域設計特異性引物與探針;優化檢測體系中引物與探針的濃度;以體外轉錄的RV完整的N基因RNA作為定量分析模型;考核檢測體系靈敏性、特異性、穩定性;初步用于RV的檢測。結果引物和探針具有良好的特異性,使
- 干擾素α1b治療輪狀病毒腸炎并肝臟損傷療效觀察
【摘要】目的觀察干擾素α1b治療輪狀病毒(RV)腸炎并肝臟損傷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26例RV腸炎并肝損傷患兒隨機分為干擾素α1b治療組和對照組進行比較分析。結果對照組64例,治療組62例;腹瀉病療效,對照組總有效75%,無效25%,治療組總有效93.5%,無效6.5%;肝酶恢復慢的比例,對照組21.9%,治療組3.2%。治療組腹瀉療效、肝酶恢復正常比例均高于對照組,止瀉時間比對照組縮短,差異均有顯
- 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細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嬰幼兒患輪狀病毒(Rotavirus,RV)腸炎時機體的細胞免疫狀況,為防治嬰幼兒RV腸炎開辟新思路。方法測定30例嬰幼兒RV腸炎血T細胞亞群,與同期11例正常嬰幼兒作對照。結果RV腸炎患兒血中CD3+、CD4+和CD4+/CD8+比值明顯低于對照組(P值分別<0.01、<0.05和<0.05),而CD8+細胞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CD3+、CD4+細胞在RV腸炎的重度較輕度明顯減少
- 腹瀉嬰幼兒糞便中輪狀病毒的檢測結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輪狀病毒(Rotaviru,RV)感染與嬰幼兒腹瀉的關系。方法采集腹瀉嬰幼兒糞便樣品,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對腹瀉嬰幼兒進行輪狀病毒抗原檢測。結果259份腹瀉嬰幼兒糞便標本中,104份輪狀病毒抗原陽性,陽性率為40.15%。結論輪狀病毒感染是導致嬰幼兒腹瀉的主要原因之一。【關鍵詞】輪狀病毒感染腹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Analysisonresultsofrotaviruse
- 輪狀病毒感染致嬰幼兒多系統損害120例分析
【摘要】 目的探討嬰幼兒秋冬季腹瀉,輪狀病毒感染(RV)引起的腸道外病理變化。方法分別給予心電圖、心肌酶譜、腎功能、肝功能、腦電圖、腦脊液等相關檢查。結果并發呼吸道癥狀54例,神經系統損傷者33例,心肌損傷者52例,腎功能異常者89例,肝功能異常者13例。結論表明RV除了引起消化道功能損害外,亦可引起多臟器功能損害。臨床上應引起重視。【關鍵詞】輪狀病毒多系統損害 輪狀病毒(RV)是嬰幼兒秋冬季
- 小兒呼吸道癥狀首發的輪狀病毒腸炎45例臨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小兒呼吸道癥狀首發的輪狀病毒(RV)腸炎的臨床特點。方法對45例以呼吸道癥狀首發的RV腸炎(呼吸道癥狀組)與42例無腸道外表現的RV腸炎(對照組)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平均腹瀉持續時間:呼吸道癥狀組(6.96±1.41)天,對照組(4.38±1.22)天,2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呼吸道癥狀隨腹瀉好轉而好轉;腹瀉停止時大便RV轉陰情況:呼吸道癥狀組19例,對照組31例,2組轉陰率比較差異
- 濰坊西部1066名妊娠婦女風疹病毒感染情況分析
【摘要】目的調查了解2006年濰坊地區妊娠婦女風疹病毒感染情況。方法收集1066例妊娠8~24周孕婦和103名孕前檢查的健康婦女血清,進行了RV-IgM檢測。結果在1066名上述孕婦中檢測出RV-IgM陽性標本59例,陽性率為5.53%,在103例健康婦女中未檢測到RV-IgM陽性標本。結論在孕婦中風疹病毒有一定的近期感染率。【關鍵詞】孕婦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IgM風疹病毒風疹病毒(RV
- 輪狀病毒腸炎合并腸外臟器損害84例臨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輪狀病毒(RV)腸炎合并腸外臟器損害的臨床特征及治療效果。方法對2003年10月~2006年12月收住院并確診為RV腸炎的134例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1)134例患兒中84例合并腸外臟器損害,占62.7%,其中0~1歲嬰兒54例,占64.3%,受累器官中以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及肝損害多見,分別為83.3%、69.0%、32.1%、17.9%、14
- 對左室高電壓及左室肥大心電圖診斷標準的評價
壓增高的情況,在集體常規查體時,這種情況尤為突出。 1資料與結果 1.1臨床資料健康查體400例,男258例,女142例,年齡20~58歲,平均45歲。心電圖輕微改變者47例(11.8%),其中RV5>2.5mV者32例(8.0%),占心電圖改變人數的68%,而女性僅有3例(0.8%)。 1.2結果在29例RV5>2.5mV的男性中,RV5+SV1>4.0mV者共10例,伴有心電圖其他改變者
- 輪狀病毒腸炎的腸道外損害分析
肺炎3例。結論輪狀病毒不僅可以引起腸道內感染,還可以在腸管外消化器官及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多個系統發病,這說明輪狀病毒存在新的感染途徑和感染機制。 【關鍵詞】輪狀病毒感染;腸道外損害 輪狀病毒(RV)是嬰幼兒秋季腹瀉的最主要病原,近年來,輪狀病毒引起腸道外損害也漸引起重視,現對我院收治的226例輪狀病毒腸炎患兒腸道外損害情況進行分析、總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我院20
-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rightventricularcardiomyopathy,ARVC)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病變主要累及右室(RV),以RV心肌不同程度地被脂肪或纖維脂肪組織代替為特征。臨床主要表現為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但亦可無癥狀[1~4]。生前不易作出臨床診斷。近20年來,國外對本病的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在國內也日益受到重視。 1.ARVC的概念
- 刺參糖胺聚糖抗風疹病毒的初步研究
【摘要】 目的探討刺參糖胺聚糖(SJGAG)對風疹病毒(RV)的抑制作用。方法接種RV至BHK21細胞,同時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的SJGAG,觀察病毒致細胞病變效應,MTT法及定量PCR法檢測SJGAG的抗病毒作用和細胞毒性作用。結果SJGAG濃度在3.2g/L以上時,表現出一定的細胞毒性作用,在0.20~0.25g/L濃度范圍表現出抗病毒活性,并呈一定的量效關系,且無明顯細胞毒性作用。結論
- 心電圖在心臟病病因診斷中的作用
【摘要】30mm是診斷動脈導管未閉的ECG指標;RV6/SV1≈1,加上肢導聯最大R波與最大S波振幅之和<30mm可作為診斷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的參考。結論ECG對心臟病病因診斷方面有一定的臨床意義。【關鍵詞】心臟病;病因;左室容量;心電圖;QRS波SomeviewpointsonECGfortheetiologicaldiagnosisofheartdiseaseDINGJian.CentralHo
- 心電圖在心臟病病因診斷中的作用
【摘要】30mm是診斷動脈導管未閉的ECG指標;RV6/SV1≈1,加上肢導聯最大R波與最大S波振幅之和<30mm可作為診斷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的參考。結論ECG對心臟病病因診斷方面有一定的臨床意義。【關鍵詞】心臟病;病因;左室容量;心電圖;QRS波ECG是記錄心臟電激動過程的檢查方法。現將益陽市中心醫院近10年來75例左室容量負荷過重病因的ECGQRS波振幅改變的特征分類進行對比。1對象與方法1.1
- 小兒輪狀病毒性腹瀉治療進展
【關鍵詞】小兒輪狀病毒性腹瀉 輪狀病毒(RV)是嬰幼兒秋、冬季急性胃腸炎最常見的病原體,占所有腸道感染病因的50%以上。據WHO統計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瀉患兒住院病人中20%~70%是由輪狀病毒感染所致。近年來發現RV不僅能引起胃腸道病變,亦可導致腸道外器官感染,這個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病原診斷準確性的提高,對于RV腸炎的治療急待規范,以避免大量抗生素的濫用、延誤合并癥的治療等。本文僅就R
- 三種方法檢測新生兒輪狀病毒感染的效果比較
關鍵詞:輪狀病毒;腹瀉,病毒學;酶聯免疫吸附測定;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電鏡 【摘要】 目的 比較三種方法檢測新生兒輪狀病毒(RV)感染的效果。方法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PAGE)、電鏡(EM)法,對252份新生兒腹瀉標本、正常新生兒糞便以及4月齡內小兒腹瀉糞便標本,同時檢測輪狀病毒。結果 用ELISA和PAGE法檢測5例新生兒腹瀉患兒標本,ELISA法檢出陽性
- 艾滋病疫苗研發:低迷之中有亮點
,但仍有亮點。【對失敗疫苗的總結】在2013年5月28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美國杜克大學人類疫苗研究所免疫反應和病毒學實驗室主任喬治婭·托馬拉薩研究小組,對在泰國進行的不太成功的RV144疫苗試驗進行了探索和總結。研究小組發現,在抗體之間以前未知的一種相互作用阻斷了疫苗的保護效力。RV144疫苗能夠誘導特異的免疫球蛋白A,后者會削弱由疫苗誘導的免疫球蛋白G對機體的保護作用。免疫
- 媽咪愛與病毒唑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療效觀察
【摘要】目的探討微生態調節劑“媽咪愛”與抗病毒藥物“病毒唑”對嬰幼兒輪狀病毒(RV)腸炎療效。方法對74例RV性腸炎,用口服“媽咪愛”和“病毒唑”治療,觀察臨床療效。結果臨床療效滿意。結論“病毒唑”與“媽咪愛”聯用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臨床療效好,患兒易接受,安全方便,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RV性腸炎;媽咪愛;病毒唑 我科于2003年9月~2004年12月用口服微生態調節劑“媽咪愛”與抗
- 輪狀病毒致嬰幼兒腹瀉的血清心肌酶譜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輪狀病毒(RV)致腹瀉的嬰幼兒血清心肌酶譜的變化與病情的關系。方法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采用NAC-免疫抑制法測定;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乳酸脫氫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PK)、羥丁酸脫氫酶(HBDH)采用酶動力法測定,在日本島津CL8000全自動生化分析上機,測定154例腹瀉嬰幼兒血清心肌酶譜含量,并根據病情將嬰幼兒分為輕癥組103例和重癥組51例,非RV腹瀉
- AnalysisofGenomicDownsizingontheBasisofRegion-of-DifferencePolymorphismProfilingof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PatientIsolatesRevealsGeographicP
edwithalltheprimersetsspecifictoRDsandTbD1.Theprimersetsusedwereasfollows:forRD1(9.5-kbgenesRv3871-Rv3879c),theinternalprimerpairRD1in-Rv3878F(GTCAGCCAAGTCAGGCTACC)andRD1in-Rv3878R(CAACGTTGTGGTTGTTGAG
- 不需心動超聲術僅CT成像可能足以評估肺栓塞
在評估可疑為肺栓塞(PE)的病人時,通常用CT來做診斷,再繼之以超聲波心動描記術來評估右心室(RV)功能――這是后果的主要預測因子。但新研究表明,CT成像可能是唯一需要的方法。“PE病人通常是先進行胸部CT,然后是超聲波心動描記術”,資深研究人員、美國波士頓布萊罕婦女醫院的戈爾德哈柏(SamuelZ.Goldhaber)告訴路透社記者,“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找到了一種診斷PE的方法,并且只用‘一步
- 研究稱肥胖和超重與右心室功能異常獨立相關
2006年03月01日醫業網9根據《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JAmCollCardiol2006;47:611-616)上的一項報告,體重指數(BMI)與超重和肥胖受試者右心室(RV)功能異常的嚴重性直接相關,獨立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該研究不是首個聯系超重受試者的BMI與RV功能異常的研究,但是還不清楚共病的存在,特別是睡眠呼吸暫停是否導致這種聯系。為此,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ThomasH.Mar
- 2001-2003年杭州地區嬰幼兒腹瀉輪狀病毒VP7型別分析
2005年11月25日中華兒科雜志2005Vol.43No.8P.595-5986(杭州)為了研究杭州地區秋冬季嬰幼兒腹瀉輪狀病毒(RV)的感染特點及RV分子流行病學特點。研究者收集2001-2003年秋冬季來本院就診擬診為病毒性腸炎患兒的糞便共683份,采用乳膠凝集試驗(LAT)檢測A組RV,陽性者再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分型檢測RVVP7(G)血清型;將ELISA確定VP7(G)血清
- 右室間隔部與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對比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右室間隔部與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對患者心功能、右心室心腔大小、QRS波寬度、心房纖顫的影響。方法將22例植入雙腔起搏器,電極植入右室間隔部作為治療組,將22例植入雙腔起搏器,電極植入右心室尖部作為對照組。結果3個月、6個月、1年后兩組間進行統計學比較,右心室心臟大小、心功能、QRS波寬度、心房纖顫均差異有顯著性。結論右室間隔部起搏對血流動力學影響小,心房纖顫發生率低。【關鍵詞】右心室心
- 常見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治
隆起,心界增大,L3,4ST,SM4/6,P2亢進,心尖區1-2/6舒張期雜音(相對性MI);3、缺損大伴PH,可出現青紫,心雜音減輕,P2顯著亢進—艾森曼格綜合癥。(三)X-ray:LV大為主,或RV大,肺血多,PH時,肺動脈段明顯突出。小缺損改變不明顯。(四)EKG:小缺損,正常或LV輕大;大缺損,LV及RV肥厚;VSD合并PH時,電軸右偏,RV肥厚為主。(五)UCG:LV、RV、LA增大,C
- 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腸炎168例的腸外表現分析
ann’tbeignored.[Keywords]infant;rotavirusesenteritis;parenteralcomplications輪狀病毒(rotaviruses,RV)是嬰幼兒秋冬季病毒性腹瀉最常見的病原體之一,也是嬰幼兒腹瀉的常見病、多發病。輪狀病毒主要引起腸道內感染,癥狀為腹瀉蛋花樣水樣便,還可引起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及全身多個系統的病變。現將我院2002年
- GISSI-3超聲亞研究
EF患者的升高幅度更大(p=0.001)。IVS壁運動評分(IVS-WMSI)的提高是隨訪中TAPSE變化的唯一獨立預測因子(r=–0.12,p=0.007)。AMI后低危險度的患者,6個月隨訪期中RV功能已恢復,在出院時已有顯著恢復。24-48小時處的TAPSE和LVEF顯著相關。RV功能恢復的幅度在初始低LVEF的患者中更大,RV功能恢復和IVS-WMSI的改善呈最相關,提示IVS運動對于RV
- 氯化銫密度梯度離心純化輪狀病毒
[摘要]純化是研究病毒理化特性、生物學和免疫學特性的重要步驟和要求。在純化病毒的方法中,氯化銫(CsCl)密度梯度離心法是較為常用的方法之一,方法簡便易行,獲得的病毒樣品較純。本文報道一種輪狀病毒(RV)的CsCl密度梯度離心純化方法,在離心前用聚乙二醇(PEG6000)濃縮得到的病毒增殖液中加入56%CsCl,使其成為均勻混合液,經水平轉頭密度梯度離心后,可以將病毒分成3條乳白色區帶。在密度梯度
- 西咪替丁聯合思密達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腹瀉的臨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西咪替丁聯合思密達對嬰幼兒輪狀病毒(RV)腹瀉的治療作用。方法對2001年11月~2004年11月在我科治療的大便RV抗原檢測陽性的腹瀉嬰幼兒298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153例,用西咪替丁10~20mg/(kg·d)靜滴,加思密達口服,對照組145例,用病毒唑10~15mg/(kg·d)靜滴,加止瀉藥進行對比性研究。結果治療組、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5.4%、75.2%(χ2=
- 微生物所等在結核分枝桿菌異煙肼抗性相關潛伏蛋白研究中取得進展
抗藥機制對結核病的防治非常重要。異煙肼是活動性結核病和潛伏感染結核病治療非常重要的一線藥物,研究其耐藥機制對于臨床治療和新藥研發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流行病研究報道表明潛伏相關的廣譜脅迫蛋白(USP)Rv1996位于臨床菌株的缺失熱點。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米凱霞課題組研究人員通過在結核分枝桿菌疫苗株BCG中過表達與廣譜脅迫蛋白(USP)Rv1996,發現其與一線藥物異煙肼(INH)抗性相關,使其耐
- 結核分支桿菌中SecB類似的分子伴侶調控一個毒素-抗毒素脅迫反應性系統
cteriumtuberculosis)是一個不同尋常的革蘭氏陽性細菌,具有明確的外膜和外膜蛋白。在這個細菌中,輔助前體蛋白的分子伴侶依然還未被搜尋到。本文,研究人員證實結核分支桿菌中未被定義描述的Rv1957基因能夠替換大腸桿菌(Escherichiacoli)中的SecB功能,阻止體外前體蛋白(preprotein)聚集。有意思地說,在結核分支桿菌中,Rv1957與一個功能性的脅迫反應性(st
- 輪狀病毒抗原檢驗結果189例分析
輪狀病毒(rotavirus,RV)是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常導致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嚴重危害患兒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為了解腹瀉患兒輪狀病毒感染情況,對我院腹瀉患兒的189例糞便標本進行輪狀病毒抗原檢測。 1材料與方法 1.1標本來源我院門診及住院的急性腹瀉患兒189例,年齡1個月~6歲,其中1~5個月51例,6個月~2歲117例,3~6歲21例。 1.2方法采用ELISA一步法原
- 肺動脈高壓患者右室機械活動延遲與右室收縮功能的相關性研究
者按肺動脈高壓程度分為輕、中、重3組,并選取30名健康人為對照組,采用定量組織多普勒技術(QTVI)取心尖四腔切面分別測量右室三尖瓣環、室間隔三尖瓣環收縮期達峰時間,二者差值為右室機械收縮延遲時間(RV-IVSd);常規二維超聲同一切面測量右室舒張末期面積、收縮末期面積,計算出右室面積變化分數(RVa%)。結果(1)與對照組比較,輕、中、重度肺動脈高壓組RV-IVSd明顯延遲(P<0.05),且肺
- α-干擾素治療102例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體會
法回顧分析我院兩年α-干擾素治療輪狀病毒腸炎病例。結果102例經聯合應用α-干擾素治療,均痊愈,無一例并發心肌炎。結論α-干擾素治療輪狀病毒腸炎縮短病程,減少合并癥。【關鍵詞】α-干擾素;輪狀病毒;RV輪狀病毒腸炎系嬰幼兒好發疾病,隨著病毒的變異給臨床工作帶來困難。現將我院兩年α-干擾素治療輪狀病毒腸炎的臨床情況做回顧分析。1臨床資料60%89例,血生化:低血鉀32例,低血鈉14例,低
- 小兒肺炎的心電圖改變與病情的關系
1.2方法使用日本福田FCP-2155型三導自動分析心電圖機做常規12導心電圖檢查。心電圖診斷參照《實用小兒心電圖學》[2],同時配對34例同年齡組的健康兒童為對照組,選擇測量有代表意義的HR、RV1及PⅡ電壓進行分析。 1.3結果68例小兒肺炎患者中,有55例(80.88%)出現不同程度的心電圖異常變化。其中21例重癥肺炎,有心電圖異常的19例(90.48%);47例輕癥小兒肺炎的心電圖異
- 小兒肺炎70例的心電圖改變分析
診斷標準及分類,根據《實用兒科學》標準[1]。1.2方法使用日本福田FCP—2155型三導自動分析心電圖機做常規12導心電圖檢查。心電圖診斷參照《實用小兒心電圖學》[2],選擇測量有代表意義的HR、RV1及PⅡ電壓進行分析。1.3結果70例小兒肺炎患者中,有57例(占81%)出現不同程度的心電圖異常改變。其中21例重癥肺炎,有心電圖異常的19例(占90%);49例輕癥小兒肺炎的心電圖異常為37例(
- 煨葛根茯苓湯對小兒輪狀病毒腸炎腸道分泌型IgA的影響以及對心肌損害的保護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煨葛根茯苓湯對小兒輪狀病毒(RV)腸炎腸道分泌型IgA(sIgA)的影響以及對心肌損害的保護作用。方法:分時段檢測35例經煨葛根茯苓湯治療的RV腸炎患兒的腸道sIgA含量及血清心肌酶含量,并與未經煨葛根茯苓湯治療的30例同期患兒的檢驗結果相對照。結果:與對照組相比,第3d治療組AST、LDH檢測值明顯降低(P<0.05),而CK、CK?鄄MB檢測值差異無顯著性;第5d治療組各項檢
- 小兒秋季腹瀉并心肌損害78例臨床分析
季流行,熱帶地區終年可見。起病較急,最初癥狀多為發熱,一般無明顯中毒癥狀。大便次數增多,每日可達10次左右,大便黃綠色,不成形,重者可出現輕度至中度脫水癥狀。自從1993年首次在電鏡下發現輪狀病毒(RV)后,一直認為RV感染局限于腸道,其機制是小腸絨毛柱狀上皮細胞內所含的雙糖酶為RV受體,感染后造成上皮細胞內雙糖酶含量減少,進一步引起雙糖吸收不良,導致協同轉運的鈉、氯等離子吸收障礙,腸道內呈高滲狀
- 用圓形分布法分析輪狀病毒腹瀉發病的季節性
【摘要】 目的探討輪狀病毒(RV)性腹瀉發病的季節性。方法用圓形分布法分析小欖某醫院2003~2006年輪狀病毒性腹瀉病人入院住院時間。結果456例輪狀病毒腹瀉病人入院高峰時點為12月11日,高峰期為11月8日~次年1月24日。男女性入院高峰時點差別無顯著性(P>0.05)。結論小欖地區嬰幼兒輪狀病毒腹瀉患者年齡分布為0~6歲。其中6~36個月占82.5%,為高發年齡段。【關鍵詞】圓形分布輪轉病
- 新生兒TORCH感染的血清學檢測
【摘要】目的新生兒TORCH感染是一組包括弓形蟲(TO)、風疹病毒(RV)、巨細胞病毒(CMV)、單純皰疹病毒(HSV)等在內的病毒感染。受感染的新生兒幾年以后可發生多系統、多器官損傷,嚴重危害兒童的健康。盡早地檢出TORCH感染,可預防TORCH綜合征的發生。方法采用酶聯免疫捕獲法對我院兒科NICU2003年8月~2004年12月327例新生兒進行了TO、RV、CMV、HSVIgG和IgM的檢測
- 魚腥草治療輪狀病毒腸炎35例
輪狀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主要致病因子,目前對嬰幼兒RV腸炎尚未有理想的治療藥物。為尋找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我科采用魚腥草治療RV腸炎,療效顯著,現總結資料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70例患兒均來自我院2002年8月~2004年8月住院腹瀉患兒。其中男36例,女34例,0~1歲35例,1~2歲30例,3~5歲5例。均為符合腹瀉診斷標準[1]的大便RV抗原
- 兒童TORCH感染的血清學檢測及臨床分析
%。CMV感染率約為10.86%,其中新生兒組、嬰兒組和1歲以上兒童組感染率分別約為1.53%、16.0%和5.26%;TO感染率約為0.67%,其3個不同年齡組的感染率分別約為0、1.27%和0;RV感染率約為1.0%,其3個不同年齡組的感染率分別約為0.88%、1.35%和0。嬰兒組TORCH感染率在3個年齡組中最高,CMV、TO、RV分別約為16.0%、1.27%和1.35%。TORCH感染
- 胃切除術后膽囊結石66例的臨床分析
計算公式V=1/3π×(1/2b)2×a和橢球體體積公式V=4/3π(1/2a)(1/2b)(1/2c)分別算出膽囊的空腹體積fv1和fv2與脂餐后膽囊的剩余體積rv1和rv2。本文作者反復試驗后發現,取其二者的平均值更加接近膽囊的實際體積,故得出膽囊的空腹體積fv=(fv1+fv2)/2,脂餐后膽囊的剩余體積rv=(rv1+rv2)/2。最后計算出膽囊排出率:
- 一起大型外資企業風疹爆發的流行病學調查
【關鍵詞】大型外資企業風疹爆發流行病學調查 上海市松江區自1995年和1996年起開展風疹減毒活疫苗(RV)、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MMR)的接種,12月齡以上兒童自愿自費接種1劑RV或MMR;2009年起對18月齡和4周歲兒童實施MMR的免費接種。此外,在開展常規免疫的同時,對中、小學學齡兒童開展MMR的查漏補種。隨著RV和MMR的接種,風疹發病年齡構成出現后移,成人發病明顯增多。2011
- 2013年艾滋病疫苗研發:低迷之中仍有亮點
對失敗疫苗的總結 在2013年5月28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美國杜克大學人類疫苗研究所免疫反應和病毒學實驗室主任喬治婭•托馬拉薩研究小組,對在泰國進行的不太成功的RV144疫苗試驗進行了探索和總結。研究小組發現,在抗體之間以前未知的一種相互作用阻斷了疫苗的保護效力。 RV144疫苗能夠誘導特異的免疫球蛋白A,后者會削弱由疫苗誘導的免疫球蛋白G對機體的保護作用。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