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香港出現“新冠二次感染者”后,歐洲也出現"二次感染者”。是否說明抗體消失速度比預想快?對疫苗研發是否有影響?對此現象各專家如何解讀?
No.1 荷蘭和比利時各有一名患者已被證實第二次感染了新冠病毒
荷蘭國家廣播公司NOS當地時間25日援引病毒學家的話說,荷蘭和比利時各有一名患者已被證實第二次感染了新冠病毒。
荷蘭患者是一個免疫系統較弱的老年人。病毒學家強調說,確定是否是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需要對第一次和第二次感染的病毒進行病毒基因檢測,以查明兩種病毒是否略有不同。
比利時患者目前有輕度癥狀,但“這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這表明患者在第一次感染時產生的抗體不足以防止第二次感染稍有不同的變異新冠病毒。
病毒學家表示目前尚不清楚這種情況是否罕見,或者“還有更多的人在康復六個月或七個月后可能會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No.2 無癥狀有傳染性,但高度傳染性時間縮短
據澎湃新聞報道,香港大學霍廣文伉儷基金精準醫學教授金冬雁接受了澎湃新聞專訪時稱,患者的第二次感染有兩個明顯特征,一個是其具有無癥狀特點但仍有傳染性,另一個則是其傳染窗口期縮短了。
研究團隊表示,在該患者二次感染之后,病毒主要出現在鼻腔,肺部和呼吸道氣管幾乎沒有檢測到病毒。“因為我們鼻腔防止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徑是黏膜免疫,而新冠病毒感染后所產生的黏膜免疫記憶較弱,所以第二次感染時,鼻腔里會復制出比較高濃度的新冠病毒。”金冬雁補充道。
No.3 “二次感染”為何發生?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分析稱,人感染病毒以后會產生抗體,但不是所有傳染病產生的抗體保護效果都是終身的,抗體也會逐漸減少。
此次發現的病例,雖然從病毒株基因序列看有所變異,不是同一個毒株造成的感染,但目前看,更有可能是因為人體的免疫保護效果沒有那么長,導致的“二次感染”。
No.4 “二次感染”案例的出現,是否說明抗體消失速度比預想快?
吳尊友表示,學界早就注意到這種現象,對于冠狀病毒這一類病毒來說,人感染以后產生的抗體能夠達到保護效果的時間大約只有6到12個月。
而此次發現的病例帶來的一點重要判斷就是:抗體本身會衰減,衰減速度可能比預想的快。
不過,抗體消失了也不代表完全失去了保護作用。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李斌說,人體內針對新冠病毒感染,會產生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感染消退后,也往往有針對病毒的記憶性T細胞在人體存活下來,會產生T細胞免疫。
例如,香港這位患者再次感染病情比前一次輕微,這表明他的免疫系統提供了某種程度的保護,即使它不能完全阻止感染。
No.5 對疫苗研發是否有影響?
“二次感染者”的出現,還讓人們產生了另一個擔憂:正在研發中的疫苗是否會失去保護效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席教授袁國勇表示,事實上香港該患者在第二次感染期間迅速產生抗體并降低了病毒載量。他認為,兩劑接種法將是獲得可靠免疫的正確方法。
不過,他也表示,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后的免疫反應有多持久,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此外,輕度COVID-19患者康復仍可能需要接種疫苗,這部分群體仍然需要佩戴口罩、遵守手部衛生和保持社交距離。
還有專家認為,即便疫苗需要更新換代,技術上并不難實現,因此不必過度恐慌。并且,以現有的了解看,新冠病毒的突變沒有流感病毒那么快。
李斌分析稱,現在的疫苗研發至少有5種不同的策略,每種策略,哪怕是一些亞單位蛋白疫苗,用的也是病毒保守區序列,特別是針對宿主細胞表面ACE2受體結合的S蛋白。
“病毒不管怎么突變,總是要進入細胞才能感染,要想感染細胞就要結合ACE2受體,大部分疫苗研發策略都是為了阻止這種結合。”
新聞日期:2020年08月28日
本文知識點
- 效力
- 消息
- 基因檢測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保持
- 窗口期
- 突變
- 病毒
- 作用
- 內針
- 自然
- 細胞
- 患者
- 醫學
- 細胞免疫
- 注意
- 類病毒
- 需要
- 感染
- 傳染病
- 免疫系統
- 抗體
- T細胞
- 微生物學
- 方法
- 老年人
- 人體
- 冠狀病毒
- 氣管
- 免疫
- 體液
- 基因
- 康復
- 細胞生物學
- 比利時
- 流感病毒
- 癥狀
- 流行病學
- 判斷
- 記憶
- 分析
- 變異
- 消退
- 檢測
- 比較
- 疫苗
- 傳染
- 復制
- 呼吸
- 受體
- 反應
- 鼻腔
- 群體
- 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