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gG的別名
血清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G
2 免疫球蛋白G概述
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G )主要由脾、淋巴結中的漿細胞合成和分泌,以單體形式存在。在個體發育過程中機體合成免疫球蛋白G 的年齡要晚于 IgM,在出生后第3個月開始合成,3~5歲接近成年人水平。免疫球蛋白G 是血清中主要的抗體成分,約占血清總Ig的75%。
3 人免疫球蛋白G 的亞類
根據免疫球蛋白G 分子中γ鏈抗原性差異,人免疫球蛋白G 有4個亞類:免疫球蛋白G 1、免疫球蛋白G 2、免疫球蛋白G 3和免疫球蛋白G 4(小鼠4個亞類是免疫球蛋白G 1、免疫球蛋白G 2a、免疫球蛋白G 2b和免疫球蛋白G 3)。其中免疫球蛋白G 3γ3鉸鏈區含有62個氨基酸殘基,具有4個重復γ1鉸鏈區(15個氨基酸殘基)的串連結構,重鏈間二硫鍵數量多,約10~15個,因此易被蛋白酶裂解,半衰期也較短。
不同免疫球蛋白G 亞類的生物學活性有所差異(表2-3)。免疫球蛋白G 的半衰期相對較長,約為20~30天。免疫球蛋白G 可通過經典途徑活化補體,其固定補體的能力依次是免疫球蛋白G 3>免疫球蛋白G 1>免疫球蛋白G 2,在小鼠為免疫球蛋白G 2b>免疫球蛋白G 2a>免疫球蛋白G 3,人的免疫球蛋白G 4和小鼠的免疫球蛋白G 1無固定補體的能力。
表2-3 人免疫球蛋白G 不同亞類理化性質和生物學特性比較
性質 | 免疫球蛋白G 1 | 免疫球蛋白G 2 | 免疫球蛋白G 3 | 免疫球蛋白G 4 |
重鏈及其分子量(kD) | γ1(52) | γ2(52) | γ3(58) | γ4(52) |
單體分子量(kD) | 146 | 146 | 170 | 146 |
鉸鏈區氨基酸數目 | 15 | 12 | 62 | 12 |
血漿中半衰期(天) | 21~23 | 21~23 | 7~8 | 21~23 |
血清濃度(mg/dl) | 800 | 400 | 80 | 40 |
固定補體 | ++ | + | +++ | - |
結合FcR:FcγRⅠ FcγRⅡ FcγRⅢ |
+++ +++ ++ |
- + - |
+++ +++ ++ |
+ + - |
結合SPA | + | + | + | - |
通過胎盤 | ++ | + | ++ | ++ |
4 免疫球蛋白G的免疫作用
免疫球蛋白G 是唯一能通過胎盤的Ig,在自然被動免疫中起重要作用。此外免疫球蛋白G 還具有調理吞噬、ADCC和結合SPA等作用。由于免疫球蛋白G 上述特點,免疫球蛋白G 在機體免疫防護中起著主要的作用,大多數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體都屬于免疫球蛋白G 類抗體。應用對麻疹、甲型肝炎等有免疫力的產婦或正常人丙種或胎盤球蛋白可進行人工被動免疫,能有郊地預防相應的傳染性疾病。不少自身抗體如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系統性紅斑狼瘡的LE因子(抗核抗體)以及引起Ⅲ型變態反應免疫復合物中的抗體大都也屬于免疫球蛋白G 。
5 化驗
5.1 正常值
免疫比濁法、單向免疫擴散法: 臍帶: 7.6~17g/L (760~1700mg/dl) 新生兒: 7~14.8g/L (700~1480mg/dl) 0.5~6個月:3~10g/L (300~1000mg/dl) 6個月~2歲:5~12g/L (500~1200mg/dl) 2~6歲: 5~13g/L (500~1300mg/dl) 6~12歲: 7~16.5g/L (700~1650mg/dl) 12~16歲: 7~15.5g/L (700~1550mg/dl) 成人: 6~16g/L (600~1600mg/dl )
5.2 化驗結果意義
升高: ①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病、Sj?gren綜合征(斯約格倫氏綜合征、干燥綜合征)等。 ②免疫球蛋白G 型多發性骨髓瘤、原發性單克隆丙種球蛋白血癥。 ③肝臟病:慢性病毒性活動性肝炎、隱慝性肝硬化、狼瘡樣肝炎等。 ④傳染病:結核、麻風、黑熱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性病、淋巴肉芽腫、放射線菌病、瘧疾、錐蟲病等。 ⑤類肉瘤病。
5.3 化驗取材
5.4 化驗方法
血清免疫球蛋白測定
5.5 化驗類別
5.6 參考資料
《新編臨床檢驗與檢查手冊》、《新編化驗員工作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