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中醫的耳脹又稱耳脹痛,與西醫的急性非化膿性中耳炎相似[1]。
耳脹(ear distention;acute nonsuppurative otitis media)為病名。見《瘡瘍經驗全書》卷一。又稱耳脹痛[1]。是指以耳內脹悶堵塞感、耳脹且痛、耳鳴、聽力下降,自聽聲增強,并見鼓膜充血內陷,或鼓室有積液為主要表現的耳病[2]。病之久者,耳內如物阻隔,清竅閉塞,稱為耳閉[1]。
因耳脹、耳閉、每兼耳鳴,妨礙聽覺,故也屬“卒聾”、“風聾”、“氣閉耳聾”范疇,可與“耳鳴、耳聾”互參[1]。
肝膽經氣不舒,內有郁熱,兼之風邪侵襲,引動經熱上循,結于耳竅,以致耳竅經氣痞塞不宣,出現耳脹之癥[1]。
《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風入于耳之脈,使經氣否塞不宣,故為風聾。”
《外科大成》卷三:“耳者,心腎之竅,肝膽之經,宗脈所聚也……肝膽主外,如風熱有余,或脹痛或膿癢,邪氣客也。”
臨床上,耳脹因感風熱邪毒而發者較多,但也有因感于風寒者[1]。
《景岳全書》卷二十七:“邪閉者,因風寒外感,亂其營衛也,解其邪而閉自開也。”
風邪外襲證患者耳內作脹,不適或微痛,耳鳴如聞風聲,聽力突然減退,但聽自己說話的聲音卻大于平時。患者常用手指輕按耳門,以求減輕耳部之不適。檢查見耳道干凈,耳膜微紅,輕度內陷,或見耳膜后有一水平暗影,可隨頭位改變而移動,鼓膜穿刺可抽出清稀積液。聽力檢查呈傳導性耳聾。初起時常有發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涕、咽痛等癥狀,舌質淡紅,苔白,脈浮數。[4][1]
肝膽濕熱證患者耳內脹悶堵塞感,重聽,自聽增強,鼓膜充血、內陷,或見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黃色較黏稠的積液,或伴耳鳴、煩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脅苦悶,舌紅苔黃膩,脈弦數[4][1]。
耳脹以耳內脹悶堵塞感為主要癥狀,但耳道檢查,并無物堵為其特點[1]。每兼有耳鳴、聽力下降,病變有新久不同[1]。
臨床診斷時,要注意排除其他耳病引起的耳內脹悶癥狀:
耳內有耵聹或異物堵塞而出現脹悶堵塞感者,將耵聹或異物取出,耳脹悶堵塞感等癥狀便隨之消失或減輕,故容易鑒別[1]。
膿耳耳膜未穿潰時,也有脹悶堵塞感,但膿耳耳內疼痛較劇烈,耳膜紅腫也較明顯,在劇烈耳痛之后,耳膜可以穿潰而流膿,故可以鑒別[1]。
詳見耳脹條。
參考資料
- ^ [1]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5-18.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3.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