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包熱哮(heat wheezing enveloped by cold[1])為病證名[2]。見《中國醫學大辭典》。是指肺素有熱,寒氣外束,以喉中哮鳴,胸悶,呼吸急促,喘咳氣逆,咯痰不爽,痰黏色黃,或黃白相兼,發熱,惡寒,無汗,身痛,煩躁,口干欲飲,大便偏干,舌尖邊紅,苔白膩罩黃,脈弦緊等為常見癥的哮病證候[3]。《醫略六書·雜病證治·哮病》:“皮毛為肺之合,肺素有火,毫竅常疏,風寒易入,謂之寒包熱。”患者肺素有熱,寒氣外束而致哮吼[2]。
寒包熱哮患者常見以下癥狀:
喉中鳴息有聲,呼吸急促,喘咳氣逆,咯痰不爽,痰黏色黃,或黃白相兼,煩躁,發熱,惡寒,無汗,身痛,口干欲飲,大便偏于,舌苔白膩罩黃,舌尖邊紅,脈弦緊[4]。
“癥由痰熱內郁,風寒外束,初失表散,邪留肺絡,宿根積久,隨感輒發……膠痰與陽氣并于膈中,不得洩越,熱壅氣逆,故聲粗為哮。”(《類證治裁·哮癥論治》)
寒包熱哮患者常吃豆豉、生姜、白蘿卜、紫蘇、杏仁、象貝母等具有解表散寒、清化痰熱功效的食材好得快[4]。
建議寒包熱哮患者使用平喘茶、薄荷茶、荊芥粥等食療方進行食療[4]:
1.平喘茶(《河南省秘驗方單方集錦》):麻黃3g,黃柏4.5g,白果仁15g,茶葉約6g,白糖30g。前四味加水適量,共煎取汁,加白糖即可。每日l劑,分2次飲服。
2.薄荷茶(《普濟方》):薄荷葉30片、生姜2片、人參5g、生石膏30g、麻黃2g。共研細末,水煎,濾汁,代茶溫飲。
3.荊芥粥(《養老奉親書》)荊芥9g,薄荷6g,淡豆豉6g,粳米60g。先將荊芥、薄荷、淡豆豉另煎,煮開后繼續煎煮10分鐘即可,去渣取汁,備用。粳米煮粥,米爛時兌入藥汁,同煮為粥。每日1劑,每日2次,熱服,3天為1個療程。
在哮病發作期(喉中哮鳴發作的階段[3]),常把哮病分為冷哮(寒哮)、熱哮、寒包熱哮、風痰哮等進行治療,詳見冷哮、熱哮、寒包熱哮、風痰哮、哮病條。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99.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4]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0-33.
關聯詞條
本文知識點
- 皮毛
- 口干
- 淡豆豉
- 類證治裁
- 貝母
- 食療
- 哮鳴
- 無汗
- 粳米
- 人參
- 解表散
- 風痰哮
- 熱哮
- 喉中
- 豆豉
- 舌尖
- 風寒
- 雜病
- 煩躁
- 惡寒
- 養老奉親書
- 單方
- 發熱
- 白果仁
- 寒氣
- 喘咳
- 癥狀
- 水煎
- 紫蘇
- 氣逆
- 身痛
- 化痰
- 兌入
- 生姜
- 哮吼
- 茶葉
- 證候
- 醫略
- 杏仁
- 荊芥粥
- 寒包熱哮
- 石膏
- 咯痰
- 內郁
- 醫學
- 舌苔
- 膈中
- 薄荷
- 荊芥
- 普濟方
- 大便
- 患者
- 胸悶
- 陽氣
- 另煎
- 麻黃
- 冷哮
- 哮病
- 黃柏
- 平喘
- 取汁
- 白蘿卜
- 薄荷茶
- 寒哮
- 驗方
- 熱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