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手術名稱
Chiari骨盆內移截骨術
4 Chiari骨盆內移截骨術的別名
基阿利骨盆內移截骨術;Chiari procedure;chiari osteotomy
5 分類
小兒外科/先天性髖關節和骨盆畸形的手術/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手術/骨盆截骨術
6 ICD編碼
77.39
7 概述
Chiari骨盆內移截骨術用于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手術治療。 骨盆截骨術應用于髖臼發育不良、髖關節脫位,目的在于增加股骨頭復位后在髖臼內的穩定性。常用手術方法有:①Salter髂骨截骨術;②Chiari骨盆內移截骨術;③Pemberton關節囊周圍髂骨截骨術;④骨盆多處截骨術。
1955年Chiari設計了一種骨盆內移截骨術,截骨線在坐骨大切跡與髂前下棘之間,緊貼關節囊上方,向頭側呈10°~15°斜行截骨,截骨遠端向內側推移其厚度的30%~50%,截骨近端作為髖臼頂與股骨頭之間嵌入關節囊,嵌入的關節囊可轉變為纖維軟骨。
Chiari骨盆內移截骨術,是一種補救性手術,并非髖關節重建術,只為覆蓋股骨頭的髖臼提供了纖維性軟骨,并非透明軟骨。在持重狀態下纖維軟骨不如透明軟骨耐久,更易出現骨關節炎。其次是骨盆內移可導致坐骨神經損傷(1%)。但一般在術后6~12周內可能恢復。其次骨盆內移使骨盆環發生改變而影響婦女的正常分娩,剖宮產的可能性亦隨之增加。
局部解剖
局部解剖見示意圖(圖12.25.1.2.2-1,12.25.1.2.2-2)。
8 適應癥
Chiari骨盆內移截骨術適用于:
1.年齡在8歲以上者。
2.髖臼高度發育不良,髖臼指數45°以上者。
3.髖臼淺及股骨頭明顯增大者。
9 禁忌癥
1.手術時年齡在6歲以下者。
2.髖臼及股骨頭發育較好的髖脫位者。
3.臼后上型脫位,股骨頭脫位在髖臼上緣3cm以上者。
4.出現嚴重骨關節炎,關節軟骨中度受損,關節功能喪失者,需要考慮關節置換或關節融合術。
10 術前準備
手術前行骨牽引2~3周,必要時先做軟組織松解術。
11 麻醉和體位
12 手術步驟
1.切口入路及手術顯露方法 同Salter髂骨截骨術。
(1)切口:沿髂骨嵴至髂前上棘再向下3cm,做一斜形切口,長8~10cm,需要同時做股骨上端截骨矯形術時采用前外側弧形切口(圖12.25.1.2.2-3)。
(2)顯露髂骨內外板:縱行劈開髂骨嵴骨骺,骨膜下剝離附著于髂骨外板的臀中肌、臀小肌以及關節囊前側上部粘連組織,切斷股直肌、髂腰肌并將前者向遠端翻轉,不結扎旋股外動、靜脈分支,顯露關節囊。繼之骨膜下剝離髂骨內板,顯露坐骨切跡。剝離髂骨內外板時,對髂骨營養血管應結扎、電灼,或骨蠟填塞止血。剝離髂骨內外板時,只限于顯露坐骨切跡為宜,避免過多剝離增加出血機會。用脛骨牽開器插入坐骨切跡,顯露髂骨內外板。
2.骨盆截骨平面 為了準確選擇截骨平面,應在預定截骨部位鉆入一根克氏針后拍X線片證實選擇的部位正確與否。根據X線片的提示,正確的截骨部位應于股直肌反折頭與髖關節囊附著點之間。截骨線應與骨盆水平線呈10°~15°向頭側傾斜。截骨平面過高可傷及骶髂關節,過低可能傷及髖臼。截骨從髂骨外板向內板深入,為了防止內板骨折,在截骨面先鉆一排孔。為了防止截骨后遠端向后移位,截骨面應設計為“淺弧形”。截骨完成后將遠側斷端向內移位1~2cm,約相當于髂骨厚度的1/3。近端形成新的髖臼頂部,髖臼頂部與股骨頭之間為關節囊嵌夾其中,日后可形成纖維軟骨(圖12.25.1.2.2-4,12.25.1.2.2-5)。術中向內推移截骨遠端時患側下肢外展,術者同向內推壓股骨大粗隆,助手用骨膜起子向外撬移截骨近端。因為骨盆截骨移位是以恥骨聯合及骶髂關節為“合頁”,為減少對這兩關節的損傷動作應輕緩。
3.兩截骨端用2~3枚帶螺紋針(長9cm,11cm,直徑3~3.5mm)固定,螺紋針插入方向,從髂前上棘外上方斜向內下方,注意避免螺紋針進入髖關節腔內,必要時于手術臺上拍X線片檢查確定(圖12.25.1.2.2-6,12.25.1.2.2-7)。
13 術中注意要點
1.截骨平面不宜太高,由于年長兒童的髖關節脫位,髖臼頂部關節囊同髂骨外板粘連,并在髂骨外板形成假臼。截骨時需要將粘連增厚的關節囊向下剝離到髖臼緣。截骨平面過高,新形成髖臼頂部與股骨頭之間可出現臺階,因此,在關節囊外墊入一長方形骨塊,可消除臺階及延伸髖臼頂部的作用。
2.截骨平面不宜太低,必要時可將關節頂部切開一小口,在直視下行骨盆截骨,可避免損傷股骨頭。
3.截骨遠端向內推移時不宜超過遠端截骨面的50%,否則,將導致截骨處高度不穩定,甚至損傷坐骨神經。
14 術后處理
Chiari骨盆內移截骨術術后應用單髖人字石膏將下肢外展,內旋位固定2個月。拆除石膏后,進行早期功能鍛煉,手術后4~6個月可除去內固定。
有作者提出術后雙側下肢采用Russell’s牽引,骨折愈合后(術后8~10周)可扶拐下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