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中藏經》系綜合性醫書。又名《華氏中藏經》。3卷(或著錄為8卷、2卷、1卷)。舊題漢·華佗撰,撰年不詳。書名“中藏”系取“寶而藏之”之意。全書分兩部分,前一部分為醫論,自“人法于天地論”至“察生死形證決死法”共四十九篇,聯系臟腑生成和病理的虛實寒熱,分析癥候和脈象;并論各個臟腑的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等。所述病證多系內科雜病,如陰厥、勞傷、傳尸、中風偏枯、腳弱、水腫、痹癥、痞癥、癥瘕積聚等病證。兼論外科常見的疔、癰疽病證,并對當時比較盛行的服餌有比較中肯的分析和評述。后一部分介紹各科治療方劑及其主治病證,包括內、外、婦、兒、骨傷、五官、口腔等科較常見的病證及其主治方藥。本書介紹的病證,又以內科雜病為重點,所列方劑,大多配伍嚴密,有較詳細的服用法,便于讀者應用,其中有不少治療方劑不見于其他方書,這些方劑尤為后世醫家所珍視。
本書前有應靈洞主、道士鄧處中序言一篇,鄧氏自稱是華佗游公宜山時,入古洞遇二位老人所贈,鄧氏于華佗死后所遺留的石函中獲見此書。據前人分析,認為《中藏經》系托名著作,書成于北宋(一說成于五代時),持這種見解的人認為,本書地黃煎丸,內有山藥,這是宋英宗以后才開始用的藥名(山藥古名薯蕷,為避英宗諱而改名);又如燒肝散方有白術和蒼術,按“術”在古本草著作或方書中,一般是蒼、白不分的;此外,牢牙地黃散方有細注,提到此方見于宋僧文瑩《湘山野錄》中; 又從版本目錄來看,《中藏經》不見于宋以前的有關著作,故認為此書實成于北宋。《慈云樓藏書志》認為此書雖是宋代方士所托名,“然其書文義古奧,方論亦及有精理,其淵源非無自也。”說明此書作者的學術經驗比較宏富,而這部著作確有實用價值,流傳頗廣。現有《醫統正脈》、趙孟頫手寫本等多種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