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新修本草》系本草學著作。簡稱《唐本草》(又稱《英公本草》)。54卷。是唐朝政府在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一書基礎上,組織醫官蘇敬(一作“蘇恭”,系避唐諱)等20余人集體編撰而成。撰于公元657~659年(顯慶2~4年)。全書包括《新修本草》本文20卷,目錄1卷,《新修本草圖》25卷,目錄1卷,《本草圖經》7卷。在編寫過程中除了參考古代文獻外,還同時進行了全國性的藥物普查,并繪制出藥物圖形及有關生藥、藥材及炮炙等資料。本書不僅較系統地總結了唐以前藥物學的成就,也對以后的藥物學發展以深刻的影響。同時也是世界上國家頒布的最早的藥典著作,較歐洲最早的紐倫堡藥典(1542年)早883年。本書撰成后,首先由唐政府列入學醫的必修課目。稍后,日本、朝鮮等國也都作為醫學的法定教材。
《唐本草》本文包括序例及850種藥物。全書藥物共分為九類,即玉石類、草部、木部、獸禽部、蟲魚部、果部、菜部、米谷部、有名未用部。除有名未用部外均分上、中、下三品。書的體例仍按《本草經集注》的朱、墨字書寫法,保留了全部《本經》、《別錄》及陶弘景注文,同時又新增入了115種新藥和大量的注文(原書記以“新附”及“新注”字樣;唐以后改記為“唐附”及“唐本注”)。《新修本草圖》是根據全國各地繪制的生藥圖編集的。但這一部分在北宋以前已全部失傳。《本草圖經》是配合記述藥物性味主治、應用等的本文部分專門記述藥物形態、產地及采藥制藥等內容的。
《唐本草》一書經輾轉保存下來的本文部分,主要是通過歷代本草書,特別是《蜀本草》、《開寶本草》、《嘉祐本草》、《證類本草》及《本草綱目》等書重復收載的結果。其次還有唐代的《千金翼方》和日本的《本草和名》、《醫心方》等書。至于《本草圖經》的佚文,則散見于《蜀本草》佚文及《千金翼方》等書中。在唐人手寫的《唐本草》本文方面,近代發現有兩類。一類是在敦煌出土的殘卷二種,現存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編號S ·5434)及法國巴黎圖書(編號P·3714),內容均極殘破不全。另一類731年太平洋的日本卷子本(僅存10卷,后又補輯1卷),此書近代在日本及國內均有影印本。關于《唐本草》,近來國內及日本學者都作了不少工作,日本有岡西為人輯本,國內有尚志鈞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