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沈氏尊生書》系個人醫學叢書。書7種,70卷。清·沈金鰲撰于1773年(乾隆38年)。書名“尊生”,是因為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一定要了解生命的重要性而處處加以顧惜,這樣做醫生就不至于草菅人命。沈氏憫人生命,思有以尊之而作此書。卷首為《脈象統類》、《諸脈主病詩》兩種,另有《雜病源流犀燭》30卷、《傷寒論綱目》16卷、《幼科釋謎》6卷、《婦科玉尺》6卷、《要藥分劑》10卷。《脈象統類》以浮、沉、遲、數、滑、濇六脈為綱,統領諸脈,用以測知陰陽、表里、冷熱、虛實、風寒燥濕、臟腑氣血。附載“人迫氣口脈法”。《諸脈主病詩》仿李時珍《瀕湖脈訣》法,作27脈主病詩,與《脈象統類》相呼應。《雜病源流犀燭》按臟腑經絡、風寒暑濕燥、內傷外感、面部身形等統飲諸雜病。每病各著“源流”一篇,以便記誦。各篇詳究病原,悉列形證,考其方治及病情變幻、病勢緩急、病體輕重。且尤重病脈、病因,理法方藥比較契合。書中博采前人論說,并多闡發個人見解,在雜病專著中有相當的影響。《傷寒論綱目》以柯韻伯論注為藍本,加以歸類整理。卷首為總論,討論脈癥、六經主癥、表里、傳變等。卷1~15以仲景之論為綱,歷代諸家闡明仲景者為目。又將不屬六經者(如傷寒后癥及辨脈、平脈等篇),列入卷16。對發明《傷寒論》方與法頗有心得。《婦科玉尺》介紹了求嗣、月經、胎前、小產、臨產、產后、帶下、崩漏、雜病等內容。認為當時的婦人因見地拘局,性多躁怒憂思,幽私隱曲,不肯自達,臨癥當注意此特點。沈氏要求醫者必按脈切證,辨證精當。這樣來治婦女病,則十分準確,有如玉尺量物,準確分明。此亦書名“玉尺”之由來。《幼科釋謎》介紹了初生小兒諸病及驚風、癎痙、疳積以至五官疾患、丹毒等癥,分列24門。采用四言韻語,探源析流,闡明義理,簡括扼要。提出小兒用藥應以“中和當病為歸”;“小兒多由食積”,醫家當意會而毋膠執等觀點。作者敘述了個人診治小兒經驗,以解幼科之謎。《要藥分劑》取常用藥420種,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分為10卷,每藥列主治、功用、性味、歸經、前人精切議論、禁忌、炮制等項,為簡明藥性書。
以上七種醫著于1773~1774年合為《沈氏尊生書》,由無錫沈氏師儉堂首刻。以后有多種清刻及近代石印、排印本。1957年上海衛生出版社出版該書的排印本,《婦科玉尺》、《幼科釋謎》、《要藥分劑》、《傷寒論綱目》、《雜病源流犀燭》也有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