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雷公炮炙論》系中藥炮炙著作。三卷。雷敩撰。雷氏的生活年代至今仍有爭議,通行的意見認為雷氏為南北朝劉宋(420~479年)人,理由是宋·趙希弁說:“雷公炮炙三卷,古宋雷敩撰,胡洽重定”。胡洽之名見于《肘后方》及劉敬叔的《異苑》,故雷敩當在胡洽之前的劉宋時代。另一種意見雷氏為隋代(581~618年)人,北宋著名學者蘇頌持這種意見。因敦煌出土的《五藏論》記有“雷公妙典,咸述炮炙”,故該書為唐以前炮制專著是毫無疑問的。李時珍據前人所說(該書多本“乾寧晏先生”),將乾寧作為年號(乾寧894~898年)是缺乏充分依據的。該書專門記載藥物的炮熬煮炙,列藥制方,共收藥300種。原書已佚,其內容散見于《證類本草》,計有藥條242條,涉及藥名277個。該書是我國既知的最早的炮制專著,它總結了在它以前的制藥經驗,保存了很多制藥史料。對藥物的炮制涉及凈選、粉碎、干燥、各種加輔料的炮制方法均有較詳細的論述。對炮制后藥性變化也有一些初步的認識,如白堊條:“水飛過,免結澀人腸”; 半夏條:“上有粘涎,若洗不凈,令人氣逆,肝氣怒滿”等。在炮制藥物時,首先注意藥物品種的鑒別,如“防葵,凡使勿誤用狼毒,緣真似防葵,而驗之有異,效又不同”。并介紹藥材性狀,如“其蓖麻子,形似巴豆,節節有黃斑點”等。炮制之前鑒別藥物,由該書開始,作為一個傳統,貫穿于眾多中藥炮制專書。受時代影響,該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有些藥物炮制法相當繁瑣而又不切實用,汲取了一些道家制藥的方法。有時還出現一些荒誕不經的內容,如云母,“經婦人手把者并不中用”;龍骨“婦人采者不用”等等。
該書作為我國炮制最早的著作,在歷史上影響很大。后世許多制藥書,常以“雷公”或“炮炙”命名,由此可反映后人對該書的信仰。有的人甚至將后世出現的一些炮制方法,也托名雷公,如所謂“雷公炮制十七法”并不全見于《雷公炮炙論》。明代錢允治曾將《證類本草》中散見的該書條文摘編入李中梓的《藥性解》,名書為《雷公炮制藥性解》。在其他一些本草(尤其是炮制)書中,也常附有該書條文。真正意義的該書輯本最早的是清·張驥的《雷公炮炙論》(1932年)。近有尚志鈞輯《雷公炮炙論》(1983年,油印)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