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開寶本草》系本草學著作。為宋開寶年間政府編修的《開寶新詳定本草》和《開寶重定本草》的統稱(以后者為主)。《開寶新詳定本草》有20卷,于開寶6年(973年)由政府組織醫官、翰林學士集體校修。參與校修者有尚藥奉御劉翰,道士馬志,翰林醫官翟煦、張素、王從蘊、吳復圭、王光祐、陳昭遇、安自良等九人,馬志為之作注解。書成由左司員外郎扈蒙、翰林學士盧多遜刊定。開寶7年(974年) 因前書“所釋藥類,或有未允”,政府又命劉翰、馬志重新校定,命翰林學士李昉,知制誥王祜、扈蒙等審校,更名為《開寶重定本草》并目錄21卷。此二書原書不存,《開寶重定本草》的主要內容存在《證類本草》中。二書相互之間的差異僅知重定時“頗有增損”,正文采用白、黑(陰陽文)分別書寫等,其余很難詳分。習慣上《開寶本草》統指上二書,但引述內容卻以《開寶重定本草》為主。
《開寶本草》是以唐的《新修本草》為基礎加以校補而成,是我國既知的第一部版刻藥學專著。共收藥984種,它盡考《新修本草》的傳誤,使之刊為定本,并增益藥品134種(凡新增藥條下注“今附”二字),如使君子、白豆蔻、山豆根等,均系本書首載,增加新注文270余條,分“今按”、“今注”二種形式。“今按”之下的文字系轉載前人本草及有關文獻的藥物資料;“今注”則注解藥物形性,辨析前人謬誤。本書體例基本上保持《新修本草》舊例,最顯著的改進是采用白字(陰文)來取代舊抄朱色字所表示的內容,以適應雕版印刷需要(所謂“白字為神農之說,黑字為名醫所傳”即指這種體例)。該書內容保存在《證類本草》中(參見“《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