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丹溪心法》系綜合性醫書。5卷(一作3卷)。題元·朱震亨著述,明·程充校訂。刊于1481年(成化17年)。此書并非朱氏自撰,由他的學生根據朱氏學術經驗和平素講述的內容纂輯而成。但當時并無刊本問世,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先由楊林玉收集本書流傳的遺稿予以刊行;成化初、王季獻增加了附方,重刊于西蜀。這些刊本在篇目、編次以及所增附的內容上都存在一些問題,而較突出的是朱氏和后世增附的內容混淆難別,并有取材于其他醫著的治療方劑和藥物,或有與朱氏主病的宗旨不符的情況。有鑒于此,為了盡可能恢復原著的面貌,程充參閱有關著述及朱氏曾孫朱賢的家傳本、結合己見予以刪訂校正,亦即后世的通行本。
本書卷首有“十二經見證”、“不治已病治未病”等六篇醫論,全書5卷共一百篇。1~95篇為臨床各科病證,其中以內科雜病為主,兼及外、婦、兒、五官科等,論述病證包括中風、中寒、中暑、中濕、瘟疫、痢、泄瀉、痰、咳血、消渴、六郁、眼目、口齒、耳聾、鼻病、癰疽、婦人、小兒等病證。第95~100篇分述倒倉法、吐法、救急諸方、秘方等。在介紹每一病證時,程氏以朱氏原論錄于前,次或記述朱氏門人戴元禮有關辨證等方面的論述,并介紹治療方劑。各病證的附錄部分,對于病名的解釋、病因證侯、治療等方面,有相當深入的分析,原附錄中的方劑作為附加予以保存。書中外科病證及倒倉法等內容,系程氏所補訂。《丹溪心法》比較集中、全面地反映了朱氏“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學說,以及他對氣、血、痰、郁諸病的臨床見解和豐富經驗,是一部研究內科雜病理論、治法和朱氏學說的重要著作。程充稱譽朱氏的學術經驗“集先賢之大成”,其臨床治療雖重視補陰,但不泥執專方,治法也比較靈活可取,而對氣、血、痰、郁、泄瀉等病的辨證,治法及其立方遣藥,亦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與突破。《丹溪心法》較突出地反映了朱氏在內科雜病方面的精深造詣,自明、清迄今所編的大量內科著述均較多地引錄《丹溪心法》的有關內容。此編書末附“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辭”和戴九靈所撰“丹溪翁傳”。自本書刊印后,風行甚廣,刻本頗多,1959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又明·嘉靖年間,方廣鑒于程充所校訂的《丹溪心法》,沒有削去附錄部分,其中或有與朱氏學術觀點相矛盾的論述和治法,遂刪去附錄部分,只以丹溪正法、正方具錄于前,其后補入能切合病情的有關著述內容和方劑,使證方進一步契合,又取《本草衍義補遺》、《崔氏脈訣》、《明醫雜著》等書論述附載于中,使藥性、脈理、病機、治法、經絡、運氣六方面的內容趨于齊備。方廣將自己這部以《丹溪心法》內容為主的編著,稱之為《丹溪心法附余》。亦曾多次刊印。此外,還有《丹溪心法附錄》刻本,明·吳勉學校,共27卷,其中除有《丹溪心法》外,另輯入《金匱鉤玄》、《活法機要》、《脈訣指掌》、《醫學發明》、《證治要訣》、《證治要訣類方》共七種。另有《丹溪心法治要》一書,題名朱震亨述,明·高叔宗校正。重點介紹朱氏治法,取材以《丹溪心法》為主,選方頗精,附有醫案。此書初刊于明·嘉靖年間,清末蕭樹霖曾予以重校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