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本草經疏》系本草學著作。三十卷。明·繆希雍約撰于1623年(天啟三年)。該書“據經(《本經》)以疏義”,故名《本草經疏》。書中記載了作者研究藥物的心得,在“續序例”上卷中,撰有藥學論文33篇。其中有 “藥性差別論”、“論治吐血三要》、“論痰飲藥宜分治”等,均有新的見解。各論部分為卷3~30,共收藥490種。編排次序,悉依《證類本草》。所論藥以《本經》、《別錄》所載為主,兼采后世常用之品。每藥內容分三項:①疏:闡發藥性、主治之所以然;②主治參互:介紹配伍及主治病證,引錄單驗方;③簡誤:辨析容易混誤的品種及主治,并詳細記載藥物的禁忌癥。該書論藥,多根據諸藥的生成、性味、陰陽、五行、歸經、主治等予以理論闡發,經常結合臟腑理論。增補了許多個人用藥經驗和單方。如以陳芥菜鹵治肺癰等,確有顯著療效。
該書以其雄辯的論說、豐富的經驗,贏得了許多后世醫家的崇信。繆氏在書中提倡尊經,雖然也有牽強附會的一些弊端,但客觀上對當時俗醫“學無本原”是一次沖擊,促進了學術界重視理論探討。在臨床藥學方面,該書的影響并不次于《本草綱目》。清代眾多以闡釋《本經》為主旨的本草,多受該書的影響。清人吳儀洛評價說:“繆氏之《經疏》,不特著藥性之功能,且兼言其過劣,其中多所發明。”但其書中的一些錯誤也遭到激烈的攻擊。該書是明代僅次于《本草綱目》的一部本草名著,在臨床用藥和中醫藥理的探討方面卓有成效。今存有天啟五年(1625年)綠君亭原刊本及《四庫全書》本等多種清刊本。1980年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周學海醫學叢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