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諸方
拼音:《zhūfāng》《諸方》指各家方書。《靈樞·病傳》:“余受九針于夫子,而私覽于諸方。”...
- 脬轉
拼音:pāozhuǎn脬轉病名。即轉胞。《太平圣惠方·治脬轉諸方》:“夫脬轉者,是脬屈辟,小便不通。”詳轉胞條。...
- 小品方
撰于公元4世紀初。本書早佚,其佚文散見于《外臺秘要》、《醫心方》等書中。又名《經方小品》。約撰于公元454-473年。卷首自序、總目、卷一調治三焦、胸痹、胸脅及心腹脹滿冷痛、下痢、咳嗽上氣奔豚、水腫諸方;卷二治頭面風、喉痛、暴厥、中風、狂妄噤痙、腳弱諸方,卷三治瀉痢、虛勞、遺精、失眠諸方;卷四治霍亂、中惡、食毒、血證、發黃諸方。卷五治鬼魅、狂癲諸方;卷六治冬月傷寒、春夏溫熱病、秋月中冷諸方;卷七治...
- 郭思
拼音:guōsī郭思宋代官吏。字得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元豐(1078-1085年)年間進士。在華州(今陜西華縣等)任官時,熱心于普及醫藥驗方,曾節取《千金方》諸方論說,附入所錄自己和他人經用有效之方,集為《千金寶要》六卷(或作八卷、十七卷)。宣和六年(1124年)將全文刻于石碑上。該碑現存孫思邈故鄉耀縣藥王山。...
- 厚德堂集驗方萃編
拼音:《hòudétángjíyànfāngcuìbiān》《厚德堂集驗方萃編》驗方著作。四卷。清·奇克唐阿輯。刊于1865年。本書將各種疾病分為頭面、目鼻、口、耳、痿痹、咳嗽、中暑、婦科、小兒、瘡毒、折傷、解毒等門,每門之前冠以總論(小引),然后列述大量驗方。所選驗方大多有效。除治病諸方外,尚有藥療結合食療的補益門等內容。現存清刻本和石印本。...
- 肺臟中風
拼音:fèizāngzhōngfēng肺臟中風病名。風邪入中于肺發生的癥候。亦稱肺中風。由衛氣虛少,風邪相搏所致,證見胸滿短氣,冒悶汗出,噓吸顫掉,語聲嘶塞,身體沉重,四肢痿弱,脈浮數(見《太平圣惠方·治肺臟中風諸方》)。參見肺中風條。...
- 肝臟中風
拼音:gānzāngzhōngfēng肝臟中風病證名。體虛風邪入中于肝的癥候。亦稱肝中風。《太平圣惠方·治肝臟中風諸方》:“夫肝中風者,是體虛之人,腠理開疏,肝氣不足,風邪所傷也。”證見筋脈拘攣,手足不收,坐踞不得,胸背強直,兩脅脹滿,目眩心煩,言語謇澀。參見肝中風條。...
- 骨蒸勞
拼音:gǔzhēngláo骨蒸勞病名。腎虛而骨弱髓枯所致腰脊不舉,足不任身之證。見《太平圣惠方·治骨蒸勞諸方》。骨蒸病的總稱。詳該條。...
- 唐威源
拼音:tángwēiyuán唐威源清代醫家。字維德。山東益都人。精于兒科,撰《痘科溫故集》二卷(1752年)。該書以《內經》五郁之治為本,論痘郁條達之法,且參以己驗。書中附有治痘六十三方及治痘后余毒諸方。...
- 攝生眾妙方
拼音:《shèshēngzhòngmiàofāng》《攝生眾妙方》醫方著作。十一卷。明·張時徹輯。刊于1550年。本書匯輯諸方分為通治諸病、危病、補養、諸風、傷寒、感冒等47門。各門因病證列舉有效成方。但由于編者隨見聞而錄,內容不夠系統完備,復選集臨床各科單驗方,另撰《急救良方》二卷,與《攝生眾妙方》合刻問世。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明刻本、清刻本等。...
- 辨證良方
拼音:《biànzhèngliángfāng》《辨證良方》醫方著作。四卷。清·蔣杏橋編集。刊于1858年,卷一便易方及急救方;卷二介紹小兒痘、麻諸方為主;卷三諸痛方、外科方、諸傷方、婦人方;卷四《達生篇》舉要,血、痰、嗽、喘及小兒方。全書選集大多為民間驗方,少數為成方。內容簡要,切合臨床實用。現存清刻本。...
- 臨證醫案筆記
拼音:《línzhèngyīànbǐjì》《臨證醫案筆記》醫案著作。六卷。清·吳箎撰。刊于1836年。本書將醫案歸納為中風、咳嗽等37門,以內傷雜病為主,兼及婦科、兒科。每門后并附常用諸方,間附歷代醫家的有關論述,以供參閱。現存清刻本和石印本。...
- 神應黑散
逆生,橫生,瘦胎,妊娠、產前、產后虛損,月候不調,崩中。用法用量:每服2錢,童子小便、醋各少許調勻,更以熱湯化開服。不過2服即愈。制備方法:上為末。附注:烏金散(《產育寶慶集》卷上)、神應散(《產寶諸方》引《濟世方》)、黑散(《產寶諸方》)、催生藥(《洪氏集驗方》卷五)、催生如神散、催生黑散、二神散(《婦人良方》卷十七)、神應黑神散、神效散、白芷散(《普濟方》卷三五六)、催生黑子散(《丹溪心法附余...
- 張文仲
諸般藥符不效,文仲以灸右足小趾尖三壯立產,可見他對針灸之道頗有造詣。張文仲(?-700年)唐代醫學家。洛州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與當時名醫李虔縱、韋慈藏為當時之三大名醫。嘗任侍御醫、尚藥奉御。嘗于武則天時治蘇良嗣上朝發心疾,斷其難療,果如其言。善療風疾,嘗奉詔與其他名醫共修風疾之著作,其治風強調因人及氣候之差異而應有所不同。所撰有《療風氣諸方》、《四時常服及輕重大小諸方》、《隨身備急方》等,均佚。...
- 證治要訣類方
拼音:《zhèngzhìyàojuélèifāng》《證治要訣類方》醫方著作。四卷。明·戴元禮撰。撰年不詳,約刊于1443年。作者取其《證治要訣》中各門病癥所引諸方,分為湯、飲、散、丸、丹、膏六類編成此書。簡要地說明所列諸方的主治、配伍及服用法等。1955年商務印書館將此書與《證治要訣》合刊出版,題名《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現存多種明、清刻本。...
- 肺病
不能報息,耳聾,嗌干。”《難經·十六難》:“假令得肺脹,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內證齊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灑淅寒熱,有是者肺也。”肺病有寒熱虛實之分。《太平圣惠方·治肺虛補肺諸方》:“若肺虛則生寒,寒則陰氣盛,陰氣盛則聲嘶,語言用力,顫掉緩弱,少氣不足,咽中干,無津液,虛寒之氣,恐怖不樂,咳嗽及喘,鼻有清涕,皮毛焦枯,診其脈沉緩者,此是肺虛之候也。”又《太平圣惠方·治肺實瀉...
- 調疾飲食辯
《調疾飲食辯》食療著作。六卷。一名《飲食辯錄》。清·章穆撰。刊于1813年。分總類(包括水、火、油、代茶)、谷類(包括飯、粥、酒等)、菜類、果類、鳥獸類、魚蟲類等六大類,約600余種。每種均以《本草綱目》為主,采摘諸說。“書中所錄諸方,皆極平穩,且極應驗……以此乃醫家、病家兩用之書”。書后附有《諸方針線》一卷,是按照不同病證編寫的本書藥方索引。現有清·道光癸未(1823年)刻本及1989年點校本。...
- 八風防風散
,紫菀24銖。制法上藥治下篩。功能主治厲風入肺,肺寒虛,傷言音嘶,用力戰掉,緩弱虛瘠。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外臺》引作“防風散”。注意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生菜。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風門諸方以八風例稱者頗多,此獨加防風二字立名者,取其專行督脈,與麻黃同為泄肺之品。考諸風毒腳氣門中八風散與此相同者十四味,大八風散與此相同者十二味。再考本門大八風散與此相同者十味,小八風散與此相同者一十味,...
- 古今醫統大全
556年)。本書輯錄明以前的歷代醫書及經史百家有關醫藥資料,分類編寫而成。其內容包括歷代醫家傳略、《內經》要旨、各家醫論,脈候、運氣、經穴、針灸、臨床各科證治、醫案、驗方、本草、救荒本草、制藥、通用諸方及養生等。書中除引錄古說外,在醫學理論方面確實有所闡發。選輯資料比較豐富,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本書為綜合性醫書,其中卷六為經穴發明,以歌訣和附圖的形式介紹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及其腧穴;卷七為針灸直指,介...
- 王方慶
袖中備急方》3卷、《嶺南急要方》2卷、《針灸服藥禁忌》5卷、《隨身左右百發百中備急方》10卷,均佚。王方慶名琳,以字行,其祖籍為丹陽(今屬江蘇)人,后徙居雍州咸陽(今屬陜西),官至麟臺令。平時博學,武則天時曾為太子侍讀,兼通醫學,并精于藥性,奉詔監修張文仲等人所輯之《療風氣諸方》,后又自著《新本草》四十一卷,《隨身左右百發百中備急方》十卷、《藥性要訣》五卷、《袖中備急方》、《嶺南備急方》等。皆佚。...
- 心中風
熱,不能起,心中饑,食即嘔吐。”《諸病源候論·風病諸侯》:“心中風,但得偃臥,不得傾側,汗出,……。”參見心臟中風:心臟中風為病證名。亦稱心中風。泛指風邪中于心而發生的證候。《太平圣惠方·治心臟中風諸方》:“夫體虛之人,腠理疏泄,風邪外傷,搏于血脈。入于手少陰之經,則心神顛倒,言語謇澀,舌強口干,面赤頭痛,翕翕發熱,胸背拘急,手心熱盛,但多偃臥,不得傾側,忪悸汗出,恍惚不安,此皆風邪傷于心經,致有...
- 種痘新書
拼音:《zhǒngdòuxīnshū》《種痘新書》痘疹專著。十二卷。清·張琰撰。刊于1741年。卷一-二載藥性、痘疹診法及治療大要;卷三介紹種鼻痘之法;卷四-八為痘疹各期的證法;卷九痘后雜癥及調治;卷十女子痘癥;卷十一麻疹論治;卷十二麻痘諸方。本書再一次論述了痘疹的發病規律和診治大法,并論述種鼻痘之法,使人痘接種法得以推廣。其治痘之法遵循聶尚恒《活幼心書》而有所發揮。現有初刻本等二十余種清刻本。...
- 冷勞
拼音:lěngláo冷勞病名。虛勞病之屬虛寒者。《太平圣惠方·治冷勞諸方》:“夫冷勞之人,氣血枯竭,表里俱虛,陰陽不和,精氣散失,陽內生寒冷也。”證見宿食不消,脘腹痞滿積聚,臍腹疼痛,面色萎黃,口舌生瘡,大便泄痢,手足逆冷,骨節疼痛,四肢無力,肌肉消瘦等。治宜溫補,用補骨脂散、蓽澄茄散、獺肝散等方。參見虛勞條。...
- 氣勞
拼音:qìláo英文:氣勞為病證名。指虛勞病之中虛氣滯者。《太平圣惠方·治氣勞諸方》:“夫氣勞者,由臟腑虛弱,陰陽不和,喜怒無恒,勞逸過度之所致也。”癥見胸膈噎塞,嘔逆,脘腹脹氣,飲食不下,大便時泄,面色萎黃,四肢無力,日漸消瘦等。治宜補中行氣,可選用丁香散、蓽茇丸、前胡丸等方。參見虛勞:虛勞為病名。出《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治》。又作虛癆。包括氣血、臟腑等正氣損傷所致的虛弱癥和某些具傳染性、表...
- 周禮
拼音:zhōulǐ英文:TheChouRituals周禮①明代醫學家。號梅屋老人。幼習儒業,長研醫術。行醫三十余年,探究《內經》,經研諸方不倦。遇有名醫,輒往請教,得其方書之善者,抄錄以備忘。永樂年間(1403-1424年)任迪功郎良醫所良醫正期間,考慮初習醫者,一時難以登堂,遂取《難經》、《素問》與歷代名醫書,擷其精要,并附己見,撰成《醫學碎金》四卷(1415年),以授諸生,已佚。②明代醫學家。...
- 精極
拼音:jīngjí精極六極之一。指臟腑精氣衰竭等疾患。見《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王懷隱曰:“夫精極者,通主五臟六腑之病候也。若五臟六腑衰,則形體皆極,眼視無明,齒焦而發落,身體重,耳聾,行不正”(《太平圣惠方·治精極諸方》)。可伴見羸瘦、驚悸、陽痿、遺精、白濁等癥。宜用牛髓煎、磁石丸、巴戟丸等方。若見虛熱,煩悶,骨疼痛者,宜天門冬散、竹葉湯等方。參見六極條。...
- 風勞
名。又稱肝勞,指虛勞病而復受風邪者。《金匱翼·風勞》:“風勞之證,肌骨蒸熱,寒熱往來,痰嗽,盜汗,黃瘦,毛焦,口臭,或成疳利。由風邪淹滯經絡,瘀郁而然,其病多著于肝,亦名肝勞。”《太平圣惠方·治風勞諸方》:“夫勞傷之人,表里多虛,血氣衰弱,膚腠疏泄,風邪易侵,或游易皮膚,或沉滯臟腑,隨其所感,而眾病生焉。”若體虛食少,羸瘦,筋脈不利,手足多疼者,可用防風散等方。若氣血不足,臟腑虛傷,肢節煩疼,腰膝...
- 肝癆
現的疾病。即肝勞。肝癆的病因病機:因勞損傷肝所引起的虛損之病證。肝癆的癥狀:《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肝勞者,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肝癆的治療:《太平圣惠方·治肝勞諸方》:“治肝勞虛熱,兩目赤澀,煩悶宛轉,熱氣壅滯,胸里炎炎,宜服瀉肝除熱,柴胡散方。”又:“治肝勞,虛寒脅痛,脹滿氣急,昏不思飲食,宜服鱉甲散方。”《醫醇賸義·勞傷》:“肝勞者,陽氣拂運,陰氣虧損,身...
- 肺勞
肺所致的病證。《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肺勞者,短氣而面腫,鼻不聞香臭。”《圣濟總錄·虛勞門》:“肺勞者,或因形寒飲冷,逆秋氣所致。其證短氣面腫,鼻不聞香臭,胸中結滯,氣乏聲嘶,咳嗽呀呷,咯唾稠粘,或唾膿血,或咽喉干痛,不能唾,上氣喘滿,漸至衰瘁,寒熱時作,飲食減耗,皆肺勞之證。”治宜益氣補肺,選用補氣黃芪湯、桑白皮散、人參丸等方。《太平圣惠方·治肺勞諸方》用桔梗散、鱉甲圓。參見虛勞、五勞條。...
- 德者壽
、“情志說”等看法,以后者的看法較為科學。現代心身醫學理論認為,人是大腦皮層統率的完善生物體。因此,心理因素對人的健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道德感是人的一種社會性高級情感。自我道德感的滿足,緩解了這方面的情感矛盾,減少了心理沖突,并通過大腦皮層,又給生理機制帶來良性影響,從而有益于人的健康。明·呂坤《呻吟語》說:“仁者壽,生理完也。”即“仁者”在形、神諸方面都完全具備了有利于生命延續的全部積極因素。...
- 蘭臺軌范
范》為綜合性醫書。八卷。清·徐大椿撰于1764年。卷1通治方;卷2~8內科雜病、時病、五官、婦、兒科病證證治。按病證分門闡述,辨證治療以《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等古典醫籍的論述為本,宋以后諸方則采“其義有可推試多獲效者”。徐氏認為所輯錄內容均足為治療典范,故以“蘭臺軌范”題名。全書取材比較謹嚴,對病名、病證、方藥主治和配合等內容的論析簡明扼要,頗有條理。在辨證論治方面,徐氏主張“先識疾病...
- 活人事證藥方
拼音:《huórénshìzhèngyàofāng》《活人事證藥方》綜合性醫書。二十卷。宋·劉信甫編。刊于1216年。本書主要論述諸風、諸氣、傷寒、虛勞、婦人、瘡瘍、小兒等共20門的各種病證,敘述其辨證和治療,并驗之以臨證案例。作者自稱每門病證所述諸方“各有事件引證,皆可取信于人。”全書選方頗多,其中有一些較有價值的方藥,如取痔用砒、礬、草烏、蝎梢等外治,是歷史上較早的枯痔療法。現僅存日本抄本。...
- 痢證匯參
十卷。清·吳道源纂輯。刊于1773年。吳氏鑒于1768年疫痢流行,因誤于調治而死者頗多,遂廣選前人有關痢疾的論述和治療經驗,分門別類編撰而成。卷一諸賢總論,并輯錄《臨證指南》中痢疾治案;卷二-四論述外感痢、內傷痢、噤口痢、休息痢、疫痢等多種痢疾的主證和一些痢疾兼夾病證的證治,卷五-七介紹胎產及產后痢、小兒諸痢;卷八-十列痢證主治諸方,這些方劑多屬臨床經驗之方。內容較豐富,是一部研究痢疾的臨床專著。...
- 腎臟中風
拼音:shènzāngzhōngfēng腎臟中風病名。風邪入中于腎所致的病證。亦稱腎中風。主證腰痛不得俯仰、耳鳴、面腫、骨節酸痛、健忘、色黑等。《太平圣惠方·治腎臟中風諸方》:“夫腎氣虛弱,風邪所侵,則踞而腰疼,不得俯仰,或則冷痹,或則偏枯,兩耳虛鳴,語聲渾濁,面多浮腫,骨節酸疼,志意沉昏,喜恐好忘,肌色黧黑,身體沉重,多汗惡風,隱曲不利,此是腎中風之候也。”參見腎中風。...
- 秘傳眼科龍木論
。約宋元間編撰。此書卷一~六主要輯錄了《龍木論》及《眼論審的歌》的內容,包括眼科總論和72種眼科病證的辨證論治和治療方藥。卷七諸家秘要名方,引錄《三因方》等書中的38個眼科方劑;卷八針灸經;卷九-十諸方辨論藥性,均系從有關文獻中輯錄的眼科常用針灸穴位、針灸法及藥性主治。1949年后有排印本(末附《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一卷)。《秘傳眼科龍木論》全文閱讀:http://zhongyiguji.21tc...
- 世醫得效方
共20卷)。元·危亦林撰。刊于1345年。本書作者根據其五世家傳醫方編寫而成。書中按元代醫學十三科的順序。分別記述內、外、婦、兒、五官及傷科等各類疾病的脈病證治。作者對于疾病分類較細。所采歷代及家傳諸方,不僅數量較多,且多本自經驗習用之法,有一定參考價值。對骨傷科病癥的治療,尤有較多的發揮。解放后有排印本。《世醫得效方》全文閱讀:http://zhongyiguji.21tcm.com/69/sh...
- 嵩崖尊生全書
ū》《嵩崖尊生全書》綜合性醫書。十五卷。清·景冬陽撰于1695年。卷一氣機部,闡述五運六氣;卷二診視部,分析脈法;卷三藥性部,介紹200余味藥物性味功能;卷四論治部,從臟腑虛實的角度,結合時令、藥性諸方面闡述用藥法則和服藥方法;卷五病機部,分析病機九十余條;卷六-十三按人體生理上、中、下部和周身部,分述多種疾病證治;卷十四婦人部;卷十五幼部。全書論述廣泛,資料豐富,結合臨床比較密切,記述治療方劑頗...
- 肝勞
拼音:gānláo肝勞①病名。因勞損傷肝引起的虛損之癥。《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肝勞者,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太平圣惠方·治肝勞諸方》分為虛熱、虛寒兩種;肝勞虛熱,其證兩目赤澀,煩悶宛轉,熱氣壅滯,胸里炎炎,治宜瀉肝除熱,用柴胡散。肝勞虛寒,脅痛脹滿,氣急,昏不思飲食,宜服鱉甲散。參見虛勞、五勞條。②證名。指風勞。《圣濟總錄·風勞》:“風勞者,肝勞之類也。”《...
- 萬靈散
處方:當歸一兩,生地黃六錢,肉桂、莪術各五錢,木香三錢。制法:上藥為細末用法用量:每服二錢,空腹溫酒調下。功能主治:《雜病源流犀燭·身形門》卷二十八方之萬靈散主治產后血瘀,少腹疼痛,小便淋瀝。《產寶諸方》之萬靈散:處方:牡丹芍藥當歸蓬莪川烏青橘皮官桂牛膝各等分制法:上藥為末。功能主治:《產寶諸方》之萬靈散主治婦人產后血氣。用法用量:每服2錢,溫酒送下。每服6克,用溫酒調下。摘錄:《產寶諸方》《醫方...
- 急勞
拼音:jíláo急勞病名。虛勞病兼有心肺壅熱者。見《太平圣惠方·治急勞諸方》。《圣濟總錄·急勞》:“緣稟受不足,憂思氣結,榮衛俱虛,心肺壅熱,金火相刑,藏氣傳克,或感外邪。故煩躁體熱,頰赤心忪,頭痛盜汗,咳嗽咽干,骨節酸疼,久則肌膚銷鑠,咯涎唾血者,皆其候也。”選用烏梅散、退熱湯、前胡飲等方。參見虛勞條。...
- 醫方論
拼音:yīfānglùn英文:《醫方論》為醫方著作。四卷。清·費伯雄撰。刊于1865年。本書系根據汪昂《醫方集解》中的方劑次序,刪去原書各方的主治與注文,然后逐方予以評述。作者評述諸方大多能評得其綱紀,具有較強說服力,除臨床上肯定的方劑外,對原書中一些選用不當的方劑明確地闡述了個人看法,頗多可取之處。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清刻本、石印本等。《醫方論》([清]費伯雄)全文在線閱讀:http://zhong...
- 脾臟中風
拼音:pízāngzhōngfēng脾臟中風古病名。又名脾中風。系風邪入于脾所產生的病證。《素問·風論》有脾風(參見脾風條)的記述。《太平圣惠方·治脾臟中風諸方》:“夫脾氣虛弱,肌肉不實,則腠理開疏,風邪乘虛入于足太陰之經,則令身體怠惰,多汗惡風,舌本強直,言語蹇澀,口面僻,肌膚不仁,腹脹心煩,翕翕發熱,神思如醉,手足不能動搖,診其脈浮緩者,是脾中風之候也。”可試用灸法,宜急久脾俞穴百壯。參見脾...
- 本草蒙筌
藥性。卷1~12分為草(上、中、下)、木、谷、菜、果、石、獸、禽、蟲魚及人部等10部,共742種藥。每種藥均分論其氣味升降、有毒無毒、產地、優劣、采集、所行諸經、七情所具、制度、藏留、治療之宜、應驗諸方及藥圖等,最后并附作者按語。對于各種藥物的特征和用途辨析較詳,論述藥物炮炙,有其獨到之處。現存多種明刻本,1991年出排印本。閱讀《本草蒙筌》請訪問http://db.39kf.com/zhongy...
- 醫林改錯
上卷以論臟腑為主,其所繪改正臟腑圖及對臟腑的見解,糾正了前人臟腑論述方面的一些錯誤。但書中對人體結構的記述還存在著主觀臆測或不恰當之處;下卷以論半身不遂證治為主,對血瘀癥的治療有獨到之處,所載活血化瘀諸方,至今仍為臨床所沿用。現存初刻本等幾十種清刻本、石印本等。《醫林改錯》全文在線閱讀:http://zhongyiguji.21tcm.com/301/yilingaicuo/index.shtml...
- 先醒齋醫學廣筆記
拼音:《xiānxǐngzhāiyīxuéguǎngbǐjì》《先醒齋醫學廣筆記》為綜合性醫書。簡稱《醫學廣筆記》。4卷。明·繆希雍撰。初名《先醒齋筆記》,乃丁元薦取繆氏所搜集臨證所用諸方刊行于世,后經繆氏本人增訂改用今名。前三卷介紹作者臨床心得及其驗案、效方,并能從中總結一些病癥的治療規律和大法。卷四列述常用藥及其炮炙大法等。本書反映了繆氏的學術經驗,語簡法備。建國后有排印本。...
- 盛端明
明明代官吏、醫生(1470-1550年)。字希道,自號玉華子。潮陽(今廣東潮安)人。弘治壬戌(1502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性好醫方,有求療,不分貴賤,即治之。嘗以《內經》、《素問》、《脈經》諸書為經,集歷代名醫所論著,分門為治法諸方,三十余年,宦轍南北,書稿自隨,每遇奇方秘法,必錄之,編成《程齋醫抄》一百四十卷,弟簡帙繁多,不能抄寫,鄉友騰氏撮其要者錄之,成《程齋醫抄撮要》五卷(1533年)。...
- 千金方養生書
四庫全書本末的附加。《世醫得效方》為方書名。19卷(《四庫全書》本末附《千金方養生書》1卷,共20卷)。元·危亦林撰。刊于1345年。本書作者根據其五世家傳醫方編寫而成。書中按元代醫學十三科的順序。分別記述內、外、婦、兒、五官及傷科等各類疾病的脈病證治。作者對于疾病分類較細。所采歷代及家傳諸方,不僅數量較多,且多本自經驗習用之法,有一定參考價值。對骨傷科病癥的治療,尤有較多的發揮。解放后有排印本。...
- 五靈散
蒙》卷六方之五靈散:方名:五靈散組成:五靈脂、蒲黃(炒)、官桂、雄黃、甘草各等分。主治:《產科發蒙》卷六方之五靈散主治婦人血崩,或肚腹刺痛。用法用量:每服1錢,生姜湯調下。制備方法:上為細末。《產寶諸方》之五靈散:方名:五靈散組成:五靈脂半兩,干姜半兩(2味同炒),蓬莪術1兩(炮)。主治:《產寶諸方》之五靈散主治婦人種種血氣疼。用法用量:上用熱酒調服1錢;產后虛汗不止,煎桂枝湯調服。《梅氏驗方新編...
- 返魂散
拼音:fǎnhúnsǎn《產寶諸方》:返魂散:處方:多年陳豆醬2合(曬干,于新瓦上炒令煙白,取攤于地上,少時為末用之),黑鯉魚口(并皮作片,起取肉,燒灰存性)。功能主治:胎死腹中,經45日,母腹脹,臍下冷者;或更月腹中子死胖脹,母氣未絕,心頭略溫者。用法用量:每服魚末3錢、醬末1錢,2味和勻,用陳米飲調下,輕者1服,重者2服。摘錄:《產寶諸方》《普濟方》卷六十三:組成:消石1兩,牽牛1兩,半夏3分...
- 歸魂散
臍)3兩,干姜1兩(炮),麻黃(去節)1兩,杏仁2-7枚(去皮尖雙仁,炒,研)。制法:上為細末,瓷盒盛。功能主治:陰陽二毒,不省人事。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冷水調下。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七《產寶諸方》:歸魂散:處方:石菖蒲1兩(米泔浸洗,切,焙),當歸1兩(酒浸1宿,火炙)。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婦人血氣垂死,并敗血不盡。用法用量:每服2錢,熱酒調下。摘錄:《產寶諸方》《幼幼新書》卷十一引《...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