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針灸逢源 (最后修訂于2015/6/9 19:23:30)[共241字]
摘要:《針灸逢源》為書名。清·李學川編撰。六卷。成書于嘉慶二十年(1815年)。卷一至二,選輯《內經》中有關針灸的條文;卷三收集歷代各家針灸論述和歌賦;卷四為經穴考證,首載經穴361穴,為今所從;卷五至六,為疾病的分門論治。卷一-二為“靈樞經文”、“素問經文”。系節錄《內經》中有關針灸原文并加注釋;卷三“群書匯粹”輯自歷代醫書中有關針灸的論述與歌賦;卷四“經穴考證”;卷五為各種病癥針灸取穴;卷六為各科病候及藥物處方。全書旨在摘要匯集歷代針灸文獻,而作者本人并無甚發揮。現存二種清刻本。......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針灸逢源》
《針灸逢源》 針灸著作。六卷。清·李學川撰。刊于1817年。卷一-二為“靈樞經文”、“素問經文”。系節錄《內經》中有關針灸原文并加注釋;卷三“群書匯粹”輯自歷代醫書中有關針灸的論述與歌賦;卷四“經穴考證”;卷五為各種病癥針灸取穴;卷六為各科病候及藥物處方。全書旨在摘要匯集歷代針灸文獻,而作者本人并無甚發揮。現存二種清刻本。作者:
- 至榮
至榮 經穴別名。見《針灸逢源》。即目窗。見該條。作者:
- 李學川
李學川 清代醫家。字三源,號鄧尉山人,江蘇吳縣人。嘗著《針灸逢源》六卷,現有刻本行世。作者:
- 《針灸逢源》:[卷五證治參詳]戒逆針灸
(無病而先針灸曰逆。)小兒初生無病。不可針灸如逆針灸。則動其五臟。因恐成癇河洛關中。土地多寒。兒每成。生兒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吳蜀地溫。無此疾也。今人不分南北。灸之多有害者不若任其自然。免致夭橫也。《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三群書匯粹]針灸不拘三伏
。男忌戌。女忌巳之類。醫者不能知此避忌。反致氣怯神傷其病難瘳。理固然也。但卒仆痰厥。唇疔喉痹等急癥宜即用針灸治療。若論忌神少緩。恐至不救。薛立齋治疔患。適值望日針之其癥。乃愈。大抵尻神日忌遇有急癥。亦不可拖泥也。\r九宮尻神圖\pi-i18.bmp\r此尻神禁忌。一歲起坤。二歲至震逐年順飛九宮周而復始。行年到處。所主傷敗。切忌針灸若誤犯之。恐變生他病。《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三群書匯粹]四季避忌日
春甲乙夏丙丁四季戊己秋庚辛冬壬癸太乙即八極也。故太乙立于中宮而斗建其外。然后可以朝八風。占吉兇。所謂北辰北極。天之樞紐者以此。《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三群書匯粹]手太陰肺經穴分寸歌
(從胸至手。左右二十二穴)肺起中府三肋間上行寸六抵云門腋(下)三(寸)動脈求天府。俠白肘端五寸論尺澤肘中約紋是。孔最腕上七寸取。列缺去腕一寸半。經渠寸口陷中主。太淵掌后橫紋頭。魚際節后散脈里。少商大指內側端。相離爪甲如非耳。《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一靈樞經文]賊風篇
賊風邪氣之傷人也。令人病焉。嘗有所傷于濕氣。藏于血脈之中。分肉之間。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墮墜。惡血在內而不去。卒然喜怒不節飲食不適。寒溫不時。腠理閉而不通。其開而遇風寒。則血氣凝結。與故邪相襲。則為寒痹。其有熱則汗出。汗出則受風。雖不遇賊風邪氣。必有因加而發焉。《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三群書匯粹]手少陰心經穴分寸歌
(從胸至手。左右十八穴)少陰心起極泉穴。腋下筋間動引胸青靈肘上三寸取。少海屈肘五分供。靈道掌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蹤。陰腕后方半寸。神門掌后銳骨隆。少府小指本節末。小指內側取少沖。《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三群書匯粹]手厥陰心包絡經穴分寸歌
(從胸至手。左右十八穴)心包絡起天池間。乳上一寸腋下三。(寸)腋下二寸天泉穴。曲澤肘內橫紋彎。門去腕后五寸。間使腕后三寸量。內關去腕正二寸。太陵掌后橫紋詳。勞宮屈拳名指取中指之末中沖良。《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三群書匯粹]十二經納天干歌
(諸府配陽諸藏配陰)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藏。三焦陽府須歸丙。包絡包絡附心主。安得云癸。且二藏表里皆相火也。今改正之。《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一靈樞經文]靈樞行針篇
陰陽和調。而血氣淖澤滑利。故針入而氣出。疾而相逢也。多陰而少陽。其氣沉而氣往難。失(營氣主沉。衛氣主浮。刺衛當淺。刺營當深。針入而氣逆者特以宜淺反深。宜深反淺也《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一靈樞經文]靈樞論勇
大忍痛與不忍痛者。皮膚之薄濃。肌肉之堅脆。緩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謂也。《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三群書匯粹]制針法
本草云。馬銜鐵無毒。日華子云。古舊者好或作醫工針○柔鐵即熟鐵有毒。故用馬銜則無之屬皆是也。若用金針更佳。《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續刻靈樞經文(補遺)]百病始生
(次五音五味篇之后)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則傷腎。《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一靈樞經文]靈樞背
背中大。在杼骨之端。肺在三焦之間。心在五焦之間。膈在七焦之間。肝在之間。脾在十一焦之間。腎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也。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三群書匯粹]灸瘡膏方
白芷川芎黃連薄荷金星草乳香當歸黃芩蔥白淡竹葉上藥各等分。用香麻油煎膏。臨好用鉛粉炒熱收。又方生地元參黃當歸川芎防風乳香蔥白各等分如前法煎。《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續刻素問經文(補遺)]病能論
已。夫食入于陰長氣于陽。故奪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鐵洛為飲。夫生鐵洛者下氣疾也(寒而鎮重。故下氣速。又怒為肝志。是木欲。實金當平有病身熱懈惰(濕熱傷筋)汗出如浴(熱蒸于肌膚)惡風少氣(衛虛)病名曰酒風(即風論中漏風也)以澤瀉術各十分。麋五分。合以三指撮(約其數為煎劑)為后飯(澤瀉滲利。濕熱。白術燥濕止汗。麋即薇一名無心草。一名吳風草。苦平微寒。治風濕。)《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三群書匯粹]艾葉
草云。艾味苦。氣微溫。陰中之陽。無毒。主灸百病。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曝干。陳久者良。辟惡殺鬼。又采艾之法五月五日。灼艾有效。制艾先要如法。令干燥。入石臼搗細。篩去塵屑。取潔白為上。須令焙大燥。則灸有力。火易燃。如潤無功。圖經云。舊不著所出。但云生田野間。今隨處有之,惟蘄州所產。葉濃而干高。氣味最勝用之尤妙丹溪曰。艾性至熱。入火灸則上行。入藥服則下行。《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續刻靈樞經文(補遺)]水脹
為別。)腸覃者。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內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越歲也)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病在腸外。故無妨于月事)石瘕生于胞中。寒氣客于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于女子。可導而下(音丕。疑敗之血也)《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一靈樞經文]靈樞血絡論
(陰滯于陽而不易散)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血氣初調。)因而瀉之。則陰陽俱脫。表里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衰危之色。)刺之血出多。色不變。而煩者。刺絡而虛(及)經。虛經之屬于陰者陰脫。故煩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溢于經。外注于絡如是者。陰陽俱有余。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熱氣因于針。則針熱。熱則肉著。于針。故堅焉。(肉著者。即針入而緊澀難窮堅不可《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四經穴考正]頭部折法
折為一尺二寸如人前發際不明者。取眉心直上行三寸。后發際不明者。取大椎上行三寸。(詳見骨度)前后俱不明者。眉心起至大椎。共折作一尺八寸。頭部直寸法根據此。橫寸法。以眼內角至外角。此為一寸(按足太陽經曲差開督脈神庭一寸半。足少陽經本神開曲差一寸半。足陽明經頭維開本神一寸半。自神庭至頭維共得四寸半。皆以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折法取之眼內角至外角為一寸。不能皆合)《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一靈樞經文]靈樞本輸篇
在后經脈篇中。)秋取諸合。(如尺澤之類)余如春法(秋以少陰之令。將降未降。其氣在中。故亦宜中取于大經分肉之間。可淺可深也。)冬取諸井諸之分。欲深而留之。(冬以老陰之令。陽氣伏藏。諸井如少商之類諸。謂臟腑之。如肺之類。其氣深皆主冬氣。故曰欲深而留之也。)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藏之所宜(此節言經絡淺深。兼諸而分主四時也。宜與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參其義。)《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二素問經文]素問金匱真言論
也。然于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如此)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里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三群書匯粹]洗灸瘡
古人灸艾炷大。便用洗法。以赤皮蔥薄荷煎湯溫洗瘡周遭。約一時久。驅逐風邪于瘡口出。更令經脈往來不澀自然疾愈。若灸火。退痂后。用東南桃枝青嫩皮。煎湯溫洗。能護瘡中諸風。若瘡黑爛加胡荽煎洗。若疼不可忍加黃連煎神效○如不應灸而誤灸之。灸瘡痛不可忍。以致飛肉成片。名曰飛蝶。宜用大黃芒硝煎濃汁。頻洗灸處。痛仍不止。可將此藥吃一二杯。即除矣。《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三群書匯粹]任脈穴分寸歌
寸取三寸關元二石門。氣海臍下一寸半。陰交臍下一寸論。臍之中央號神闕。臍上一寸水分源。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各離一寸次第班。巨闕臍上六寸半。鳩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中)下寸六取。膻中正在兩乳間。膻上一寸六分起。玉堂紫宮華蓋關(自膻中至華蓋四穴各去一寸六分。共得四寸八分)璇璣膻上。六寸四(分○舊云五寸八。誤)璣上寸六天突是。廉泉頷下骨尖會。唇下宛中承漿已。《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三群書匯粹]治折針法
一用靈磁石引其肉中針即出。一用青蛙眼珠搗爛涂之針即出。一將原針穴邊復下一針補之針即出。一用硫黃研細水調涂上以紙花貼之覺癢時。針即出。一用象牙屑碾細水和涂上。針即出。一用雙杏仁搗爛用鮮豬脂調勻。貼針瘡上。針即出。一用螻蛄腦子。搗爛涂上。針即出。倘因折針經絡有傷。膿血不止。用黃當歸木香沉香乳香肉桂。別研綠豆粉糊丸。每服《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三群書匯粹]禁灸穴歌
禁灸之穴四十七。承光啞門風府逆。睛明攢竹下迎香。天柱素上臨泣。腦戶耳門脈通。禾顴絲竹空。頭維下關人迎等。肩貞天牖心同。乳中脊中白環。鳩尾淵液和周榮。腹哀少商并魚際。經渠天府及中沖。陽池陽關地五會。漏谷陰陵條口逢殷門申脈承扶上。伏兔髀關連委中陰市下行尋犢鼻。諸穴休將艾火攻。《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一靈樞經文]靈樞脈度
。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蹺脈者。少陰之別。起于然骨之后。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屬目內。合于太陽陽蹺而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男子以陽蹺為經。陰蹺為絡。女子以陰蹺為經。陽蹺為絡也。)《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三群書匯粹]灸瘡要法
資生云凡著艾得瘡發。所患即瘥。若不發。其病不愈。甲乙經云。灸瘡不發者。故履底炙令熱熨之。三日即發今人用赤皮蔥三五莖去青。于溏灰中煨熱拍破。熱熨瘡上十余遍。其瘡三月遂發。又以生麻油漬之而發。亦有用皂角煎湯。候冷頻點之。而亦有恐血氣衰不發。服四物湯滋養血氣。不可一概論也。有復灸一二壯遂發有食熱炙之物如燒魚煎豆腐羊肉之類而發在人以意取助不可順其自然。《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續刻素問經文(補遺)]刺志論
。濕居下也(氣不生長)谷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肺也。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或酒或飲。中于熱也)脈大血少者。脈(中)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此釋上文反者為病之詞)夫實者氣入也(邪實)虛者。氣出也(正氣漏泄)氣實者。熱也(陽盛)氣虛者寒也(陽虛)入實者。右手開針空也(凡刺實。持針搖大其道是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凡刺虛。以手推闔其門是也○此用針補瀉法)《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二素問經文]素問刺齊論
之類直宜刺肉若針至脈分。不及于肉是傷脈也)刺脈無傷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脈也。(如病血脈不通諸癥直當刺脈若針至皮分。不及于脈。是傷皮也○此四節言當深不深之為害也)所謂刺皮無傷肉者。病在皮中無傷肉也。(無過深中肉)刺肉無傷筋者。過肉中筋也。(病在肉。無過肉而傷筋。)刺筋無傷骨者。過筋中骨也。(病在筋。無過筋而傷骨○此三節。言不當深而深者之害也)此謂之反也。《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一靈樞經文]靈樞五邪篇
余。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余。(脾胃之邪氣皆盛。)若俱不足。(脾胃之正氣皆虛)則有寒有熱。皆調于三里。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涌泉昆侖。視有血者盡取之。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視有余不足。而調之其輸也。(應補應瀉。皆當取手厥陰俞太陵少陰俞神門)《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二素問經文]素問寶命全角論
。專其務而心無二也。)針耀而勻。(耀。精潔也勻。舉措從容也。)靜意視義。觀適之變。(適至也變虛實之變也。觀之以靜。察變之道也)是謂冥冥。(幽隱也)莫知其形。(言血氣之變。不形于外。惟明者能察有與無。)刺虛者須其實。(補虛須納其氣而實之。)刺實者須其虛。(瀉實須泄其氣而虛之)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于眾物。(詳在針解篇)《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三群書匯粹]人肖天地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氣血者父母也。父母者天地也。血氣周流于十二經。總包六子于其中。六氣五行是也。無形者包有形。而天總包地也天左行而西氣隨之。百川并進而東。血隨之\r臟腑應天本標中氣圖\pi-i3.bmp\r臟腑經絡之標本本藏府為本居里。十二經為標居表。表里相絡者為中氣居中。所謂相絡者。乃表里互相維絡。如足太陽膀胱經絡于腎。足少陰腎經亦絡于膀胱也。余仿此。《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四經穴考正]同身寸說
(類經圖翼)同身寸者。謂同于人身之尺寸也人之長短肥瘦各自不同。而穴之橫直尺寸亦不能一。如今以其當。如標幽賦曰。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蓋謂并鄰經而正一經聯鄰穴而正一穴。譬之切字之法。上用一音。下用一韻。而夾其聲于中。則其經穴之情。自無所遁矣。故頭必因于頭。腹必因于腹。背必因于背。手足必因于手足。總其長短大小而折中之。庶得謂之同身寸法。《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續刻靈樞經文(補遺)]五癃津液別
五谷之精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于陰股。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于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谷并于腸胃之中。別干回腸。留于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續刻靈樞經文(補遺)]本藏
。司開闔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覆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寒溫和則六腑化谷。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俱受于天《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二素問經文]素問五臟別論
化者為異)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寫者也(轉輸運動)魄門亦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肺藏魄而主氣。大腸通肺故肛門日魄門。使為之傳送也)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精氣質清。故有充滿而無積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水谷質濁。故實則傳化。不能滿也。)《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續刻靈樞經文(補遺)]營衛生會
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貲于此。故獨得行于經隧。命曰營氣。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下焦者。別回腸。(大腸)注于膀胱面滲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其濁氣下行為二便。清氣升于上中二焦為衛氣)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續刻靈樞經文(補遺)]邪氣臟腑病形
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于腑。故中陽則溜于經。中陰則溜于腑。(如心之及。小腸此邪中三陰。亦有表癥也)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肺合皮毛而畏寒。)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形寒傷外。飲寒傷內)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此言邪中五臟)《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三群書匯粹]孫真人雷火針法
收用。按定痛穴。以筆點記。外用紙六七層隔穴。將卷艾藥取太陽真火。用圓珠火鏡皆可。燃紅按穴上。良久取起剪去灰。再燒再按。九次即愈。其法灸一火。念咒一遍先捻火在手。念咒曰。雷霆官將。火德星君。藥奏奇功。方得三界六腑之神。針藏烈焰。煉成于仙。都九轉之門。蠲除痛患。掃蕩妖氛。吾奉南斗。六星。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咒畢即以雷火針按穴灸之。務要誠敬。勿令婦女雞犬見。《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三群書匯粹]足陽明胃經穴分寸歌
肉門。天樞須認臍旁是。樞下一寸取外陵。下至大巨水道穴。歸來氣街一寸憑(自梁門以下至氣街左右二十穴。各去一寸)髀關膝上尺有二。伏兔膝上六寸登。陰市膝上方三寸。梁丘離膝二寸稱。犢鼻膝臏尋陷中。膝下三寸三里興。里下三寸上廉穴。再下二寸條口應。下廉條下一寸是。踝上八寸覓豐隆。解足腕陷中的。下寸半沖陽通。陷谷庭后還二寸。內庭次指外陷中。厲兌大次指端上。去爪如韭井《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二素問經文]素問皮部論
于皮也。(淅同)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于絡也。則絡脈盛。色變。其入客于絡也。則感虛。(經氣虛乃感也)乃陷下。(脈陷下也)其留于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破毛直而敗。皮者。脈之部也。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于絡脈。絡脈滿。則注于經脈。經脈滿。則入舍于府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言邪客皮部。則壅滯經氣。不及而生大病。)《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三群書匯粹]暖針法
不若著身溫之。則針通身皆熱矣。王節齋曰。近有溫針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針穴上。以香白芷作圓餅套針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即調經論燔針也。可以治筋寒病)然古者針則不灸。灸則不針。夫針而加灸。灸而且針乃后人俗法。此行于山野貧賤之人。經絡受風寒者或有效。只是溫針通氣而已。于血宜行。于疾無與也古針法最妙。但恐不得其精而誤用之則危拙見于頃刻。惟灸得穴。有益無害。《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三群書匯粹]壯數多少灸法
千金云。凡言壯數者若丁壯。病根深篤。可倍于方數。老少羸弱。可減半。扁鵲灸法。有至三五百壯千壯。此亦太過。曹氏灸法。有百壯五十壯。短劇諸方亦然惟明堂云針入六分。灸三壯。更無余治故后人無準。惟以病之輕重而增損之凡灸頭項止于七壯。積至七七壯止灸法坐點穴則坐灸。臥點穴則臥灸。立點穴則立灸須得身體平直毋令傾側。若傾側穴不正。徒破好肉耳。《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三群書匯粹]流注時日
為貴耳。妻閉則針其夫。夫閉則針其妻。子閉則針其母。母閉則針其子。必穴與病相宜。乃可針也。用穴則先主而后客。用時則棄主而從賓假如甲日膽經為主。他穴為客。針必先主后客。其甲戍等時主穴不開。則針客穴。按日起時。循經尋穴。時上有穴穴上有時。分明實落。不必數上衍數。此所以寧守子午而舍爾靈龜也。(按徐氏靈龜飛騰針法。乃無稽之說。故此不錄。所可宗者惟八脈交會八穴也)《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一靈樞經文]靈樞五亂
)亂于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取之天柱大杼。(足太陽經穴。)不知取足太陽滎輸。(通谷束骨○氣亂于外者。下則在四肢上則在頭也。)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凡行針補瀉皆貴和緩故當徐入徐出導氣復元而已。然補者導其正氣瀉者導其邪氣總在保其精氣故曰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言此非為有余不足而設特以亂氣相逆宜導治之如是耳。)《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二素問經文]素問針解篇
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主也。(總結上文。)人心意應八風。(人之心意多變天之八風無常故相應)人氣應天(氣屬陽而營運不息故應天)人發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發之多齒之列耳之聰目之明五聲之抑揚清濁皆紛紛不亂各有條理。故應五音六律。)人陰陽脈血氣應地(人陰陽脈血氣之行于肉中。亦由經水之在土也。故應于地○自人心意應八風下復明上文不盡之意也)《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一靈樞經文]靈樞憂恚無言
闔。不致。(不能也。)故無音。(寒氣客于會厭。則氣道不利。既不能發縱而高。又不能低抑而下。開闔俱有不便。故卒然失音。○此下言刺法。)足之少陰。上系于舌絡于橫骨。終于會厭。兩瀉其血脈。(刺兩足之太穴。)濁氣乃辟。(辟。開也。○觀此節之義凡有虛勞而漸致失音者亦屬腎經。其治當同此法。)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天突為陰維任脈之會。取治暴喑。)《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針灸逢源》:[卷二素問經文]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陽氣者精則養神。陽虛則神衰。故善忘。)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刺失四時。是為大逆。此時氣之不可不從也。若反常法。必生亂氣。互相淫為病矣)凡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為逆。正氣內亂。與精相搏。(從。順也。搏。邪正相迫也。)必審九候。正氣不亂精氣不轉。(九候各有其部。所以審明病之所在從而刺之。庶正氣不亂。精氣不致轉變矣《針灸逢源》清·嘉慶二十年李學川公元1815年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