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醫學啟源 (最后修訂于2009/1/6 15:16:47)[共167字]
摘要:《醫學啟源》綜合性醫書。三卷。金·張元素約撰于12世紀后期。本書以《內經》理論為本,旁參各家學說,闡述手足陰陽、臟腑脈證、運氣、主病、用藥等多方面內容,并對某些治法多種病癥和本草藥性進行了廣泛的論述。對病證的分析能抓住本質,而且簡明扼要。選方不拘于古,分析藥物的歸經、效能比較清楚。現存元、明刻本。197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點校本。......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醫學啟源》
《醫學啟源》 綜合性醫書。三卷。金·張元素約撰于12世紀后期。本書以《內經》理論為本,旁參各家學說,闡述手足陰陽、臟腑脈證、運氣、主病、用藥等多方面內容,并對某些治法多種病癥和本草藥性進行了廣泛的論述。對病證的分析能抓住本質,而且簡明扼要。選方不拘于古,分析藥物的歸經、效能比較清楚。現存元、明刻本。197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點校本。作者:
- 《醫學啟源》
《醫學啟源》 綜合性醫書。三卷。金·張元素約撰于12世紀后期。本書以《內經》理論為本,旁參各家學說,闡述手足陰陽、臟腑脈證、運氣、主病、用藥等多方面內容,并對某些治法多種病癥和本草藥性進行了廣泛的論述。對病證的分析能抓住本質,而且簡明扼要。選方不拘于古,分析藥物的歸經、效能比較清楚。現存元、明刻本。197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點校本。作者: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
注云∶惕跳動也,火主動,故夏熱則脈洪大〔而〕長,之象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喉痹
注云∶痹,不仁也,俗作閉,猶塞也。火主腫脹,故〔熱客〕于上焦,而咽噎腫脹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體重
注云∶輕清為天,重濁為地,故土濕為病,則體重痞〔宜〕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中滿
注云∶濕為積聚痞隔,而土主形體,位在中央,故中滿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瘤氣
注云∶赤瘤〔丹〕,熱勝〔氣〕也,火之色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氣逆沖上
注云∶火氣炎上故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痞
注云∶與否同,不通泰也,謂紋理閉密,而為痞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癰
注云∶淺而大也。經曰∶熱勝血則為癰膿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瘍
注云∶有頭小瘡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衄
注云∶陽熱怫郁于足陽明,而上熱甚,則血妄行為鼻衄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鼻窒
注云∶窒,塞也。火主腫脹,故陽明熱,而鼻中〔脹〕,則窒塞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腫
注云∶熱勝〔肉〕而陽氣郁滯故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下利清白
注云∶寒則清凈明白故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下迫
注云∶后重里急,窘迫急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血泄
注云∶熱在下焦,而大小便血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瞀
注云∶昏也。(則)如酒醉而心火熱甚,則神濁昧而瞀昏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喘〕
注云∶喘,熱則息數氣粗而為喘也,故熱則脈實而甚數,喘之象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暴強直〕
注云∶暴,卒也,虐害也。強勁有力而不柔和也。直,筋勁強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妄
注云∶虛妄也。火為陽,故外清明而內濁昧,其主動亂。故心火熱甚,則腎水衰而志不專一,虛妄見聞,而〔自為〕問答,則神志失常,而如見鬼神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吐利腥穢
注云∶腸胃寒而傳化失常,我子〔能〕制鬼賊,〔則己當自實〕,故寒勝火衰金旺,而吐利腥穢也。腥者,金之臭也,由是熱則吐利酸臭,而寒則吐利腥穢也。〔亦猶〕飯漿,熱則喜酸,寒則水腥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下十二、〔用藥備旨〕](十七)〔藥類法象〕
藥有氣味濃薄,升降浮沉補瀉主治之法,各各不同,今詳錄之,及揀擇制度修合之法,俱列于后。《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下十二、〔用藥備旨〕](十三)五臟六腑相生相克為夫妻子母
肺〔為〕金,肝〔為〕木,腎〔為〕水,心〔為〕火,脾〔為〕土。生我者為父母,我生者為子孫;克我者為鬼賊,我克者為妻財。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假令木生火,木乃火之父母,火乃木之子孫;木克土,木乃土之夫,土乃木之妻。余皆仿此。《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下十二、〔用藥備旨〕](九)五味所用
苦以〔瀉〕之,甘以緩之〔及〕發之,詳其所〔宜〕用〔之〕,酸以收之,辛以散之,咸以軟之,淡以滲之。《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笑
注云∶蕃茂鮮淑,舒榮彰顯,火之化也,故喜為心火之志也。喜極而笑者,猶燔爍火喜而鳴,笑之象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
注云∶大便澀滯也。熱耗其液,則糞堅結,大〔腸〕燥澀緊斂故也。俗謂風熱結〔者〕,謂火甚則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也。或大便溏而〔〕者,燥熱在乎腸胃之外,而濕熱在內故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躁擾
注云∶躁動煩熱,擾亂而不寧,火之體也。熱甚于外,則肢體躁擾;熱甚于內,則神志躁動,反復顛倒,懊煩心,不得眠也。由水衰而〔火〕之動也。故心胸躁動,謂之怔忪,俗云心忪,皆為熱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戰栗
注云∶〔戰栗〕動搖,火之象也。陽動陰靜,而水火相反。故厥逆禁固,屈伸不便,為病寒也。栗者,寒冷〔也〕。此由心火熱甚,亢極而戰,反兼水化制之,故寒栗也。然寒〔栗〕者,由火甚似水,實非兼有寒氣也。故以大承氣湯下之,多有燥糞,下后熱退,戰栗愈矣。《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暴喑
注云∶卒〔啞〕也。金肺主聲,火旺水衰,熱乘金肺,而神濁氣郁,則暴喑而無聲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上九、主治心法](十四)〔咳嗽〕
咳嗽有聲無痰者,生姜、杏仁、升麻、五味子、防風、桔梗、甘草。無聲有痰者,半夏、白術、五味子、防風、枳殼、甘草,冬月須加麻黃、陳皮少許。有聲有痰者,白術與半夏、五味子、防風。久不愈者,枳殼、阿膠。痰有五證,風、氣、熱、寒、溫也,詳見《活法機要》中。《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目〔昧〕不明
注云∶目赤腫痛,翳膜傷,皆為熱也。經云∶熱甚目瞑,眼黑也。仲景〔言〕傷寒病∶熱極則目不識人,乃目盲也。《正理》曰∶由熱甚怫郁于目,而致之然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上三、五臟六腑,除心包絡十一經脈證法](七)心包絡,手厥陰,為母血。
是動則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大動,〔面〕赤HT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治法與小腸同。《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郁
注云∶怫熱結滯,而氣不通暢也。所謂熱甚則腠理閉密而郁結也。〔則〕如火煉物,反相合而不離也。故熱郁則閉塞不通暢也。然寒水〔主〕于閉藏,而今反屬熱者,謂〔火〕熱亢甚,則反兼水化制之故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吐酸
注云∶〔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實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法宜濕藥散之,亦〔猶〕解表之義也。使腸胃結滯開通,怫熱散而和之。若久喜酸而不已,不宜溫之,宜以寒藥下之,后以涼藥調之,結散熱去,則氣和〔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上九、主治心法](八)破傷風
脈浮在表,當汗之;脈沉在里,當下之。背后搐〔者〕,羌活、防風、獨活、甘草。〔向〕前搐者,升麻、白芷、防風、獨活、甘草。兩傍搐者,柴胡、防風、甘草;右搐者,白芷加之。《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罵詈
注云∶言為〔心〕之聲也。罵詈,言之惡也。今病陽實陰虛,則水弱火強,制金而不能平木,而善言惡發,罵詈不避親疏,〔本〕火熱之所生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惑
注云∶疑惑、猶豫、濁亂,而志不一也。象火參差而惑亂,故火實則水衰,失志而惑〔亂〕也。〔志〕者,腎〔水〕之神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一)〔五運主病〕
諸風掉眩,皆屬肝木。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諸濕腫滿,皆屬脾土。諸氣郁、病痿,皆屬肺金。諸寒收引,皆屬腎水。《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上二、手足陰陽](一)手足三陰三陽
注云∶肝、心、脾、肺、腎,皆屬陰,五臟也。膽、胃、三焦、膀胱、大腸、小腸,皆屬陽,六腑也。分而言之,手足皆有三陰三陽是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嚏〕
注云∶鼻中因癢,氣〔噴作〕聲〔也〕。鼻為肺竅,癢為火化,心火邪熱,干于陽明,發于鼻〔而〕癢,則〔嚏〕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小便混濁
注云∶天氣熱則水混濁,寒則水清潔,水體清,火體濁故也。又如清水為湯,則自然濁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諸痙強直
注云∶筋勁強直,而不柔〔和〕也,〔土主〕安靜故也。陰痙曰柔痙,陽痙曰剛痙,亢則害,承乃制,故濕過極,則反兼風化制之。然,兼化者,虛象也,實非風也,治風則誤。《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上二、手足陰陽](三)足三陰三陽
胃辰濕土足陽明,脾巳濕土足太陰;膀胱申寒水足太陽,腎酉寒水足少陰;膽子風木足少陽,肝丑風木足厥陰。歌曰手經太陽屬小腸,膀胱經屬足太陽;肝足厥陰手包絡,胃足陽明手〔大腸〕;膽屬少陽足經尋,三焦手內少陽臨;脾足太陰手經肺,腎足少陰手是心。《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上九、主治心法](四)〔傷寒熱食物〕
半錢,制黃芩一錢。以上二證,腹痛加白芍藥一錢;心下痞,枳實一錢;腹脹,濃樸半錢;胸中不利,枳殼半錢;腹中寒,陳皮三分;渴者,白茯苓一錢;腹中窄狹,蒼術一錢;肢體沉重,制蒼術一錢;因怒而傷者,甘草半錢;因憂而傷者,枳殼半錢;因喜而傷者,五味子半錢;因悲而傷者,人參半錢。大抵傷冷物以巴豆為君,傷熱物以大黃為君,詳認病證,添加為佐之〔藥〕,或丸或散〔均〕可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下十二、〔用藥備旨〕](一)氣味濃薄寒熱陰陽升降之圖
何謂發汗而升上?經曰∶味之薄者,〔陰〕中之〔陽〕,所〔以〕麻黃發汗而升上,亦不離乎陰之體,故入手太陰也。附子,氣之濃者,乃陽中之陽,故經云發熱;大黃,味之濃者,乃陰中之陰,故經〔云〕泄下。(竹)淡,為陽中之陰,所以利小便也;茶苦,為陰中之陽,所以清頭目也。清陽發腠理,清之清者也;清陽實四肢,清之濁〔者〕也;濁陰歸六腑,濁之濁者也;濁陰走五臟,濁之清者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下十二、〔用藥備旨〕](三)用藥升降浮沉補瀉法
∶〔溫涼寒熱〕,各從其宜;逆順互換,入求〔責〕法。肺大腸∶味酸補,辛瀉;氣涼補,溫瀉。腎膀胱∶味苦補,咸瀉;氣寒補,熱瀉。〔注云〕∶五臟更相平也,一臟不平,所勝平之,此之謂也。故云∶安谷則昌,絕谷則亡,水去則榮散,谷消則衛亡,〔榮散衛亡〕,神無所居。又仲景云∶水入于經,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血溫衛和,榮衛乃行,常有天命。《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下十二、〔用藥備旨〕](五)治法綱要
病在上者治上,在下者治下,故中外臟腑經絡皆然。病氣熱,則除其熱;病氣寒,則退其寒,六氣同法。瀉實補虛,除邪養正,平則守常,醫之道也。大法曰∶前人方法,即當時對證之藥也。后人用之,當體指下脈氣,從而加減,否則不效。余非鄙乎前人而自用也,蓋五行相制相兼,生化制〔承〕之體,一時之間,變亂無常,驗脈〔處〕方,亦前人之〔法〕也。厥后通乎理者,〔當〕以余言為〔然〕。《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上]四、三才治法
華氏《石函經》曰∶夫病有宜湯者、宜丸者、宜散者、宜下者、宜吐者、宜汗者。湯可以蕩滌臟腑,開通經絡,調品陰陽;丸可以逐風冷,破堅積,進飲食;散可以去風、寒、暑、濕之氣,降五臟之結伏,開腸利胃。可下而不下,使人心腹脹滿,煩亂鼓〔脹〕;可汗而不汗,則使人毛孔閉塞,悶絕而終;可吐而不吐,則使人結胸上喘,水食不入而死。《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下十二、〔用藥備旨〕](十一)藥性生熟〔用〕法
黃連、黃芩、知母、黃柏,〔治〕病在頭面及手梢皮膚者,須酒炒之,借酒力上升也。咽之下,臍之上〔者〕,〔須〕酒洗之;在下者,生用。凡熟〔升〕生〔降〕也。大黃須煨,恐寒傷胃氣;至于烏頭、附子,〔須〕炮去〔其〕毒也。用〔上焦〕藥,〔須〕酒洗曝干。黃柏、〔知母〕等,寒藥也,久弱之人,須合〔之者〕,酒浸曝干,恐寒傷胃氣也;熟地黃酒洗,亦然。當歸酒浸,助發散之用也。《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吐下霍亂
注云∶三焦為水谷傳化之路,熱氣甚,則傳化失常,而吐下霍亂,火性燥動故也。大法曰∶吐利煩渴為熱,不渴〔為〕寒。或〔熱〕吐〔瀉〕,始得之亦有不渴者,若不止,則亡液而后必渴也。或〔寒〕本不渴,若不止,〔亡〕津液過多,則亦燥而渴也。若寒者,脈當沉細而遲;熱者,脈當實大〔而〕數。或損氣亡液過極,則脈亦不能實數,而反緩弱也,雖爾,亦不為熱矣。《醫學啟源》金張元素公元1127-1279年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