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注解
《陰陽脈死候》為新出土古佚醫學帛書[1][2]。撰人不詳[1][2]。約為秦以前的作品[1]。1973年12月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之一[1][2]。全文約百余字,主要論述在三陰脈與三陽脈疾病中所呈現的死亡癥候及有關理論[1][2]。還引述了養生理論及根據脈象而決定治療方針等[2]。本書原缺書名,整理者根據其內容命名[2]。1984年湖北張家山漢墓出土的竹簡本《脈書》,包括了《陰陽脈死候》的內容,兩者可相互校補訂正[2]。
3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陰陽脈死候
-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卷中]病機第三
(一臟各司一竅。)六腑不和。則留為癰。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腑陽臟陰。氣陽血陰。留...
- 《醫經原旨》:[卷二]脈色下第四
。(脈浮為陽,而躁則陽中之陽,故但浮不躁者,皆屬陽脈,未免為熱。若浮而兼躁,乃為陽極,故當在手。在手...
- 《古本難經闡注》:正文
覆下而至尺部。即為陽太過。直浮至尺之盡頭處為格。陽脈即陽乘陰也。如尺部而得沉實之脈。溢上而至寸部。即...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三]三部九候論第二十篇
陰主冬,故以夜半死;若九候之脈,皆盛躁喘數者,為陽脈,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
- 《脈經》:[卷七]熱病陰陽交并少陰厥逆陰陽竭盡生死證第十八
。脾傷,即中風,陰陽氣別離,陰不從陽,故以三分,候其死生。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人形損...
- 更多古籍中的陰陽脈死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