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醫方類聚 (最后修訂于2009/1/6 15:16:59)[共347字]
摘要:《醫方類聚》醫方著作。三百六十五卷。朝鮮·金禮蒙等撰于1443年。初刊于1465年。原書已佚,1861年日本用活字排印了二百六十六卷本。本書分類整理了約150余種中、朝各代醫書。卷一-三醫學總論;卷四-十二臟諸論;卷十三-六十三風寒暑濕及傷寒的證治;卷六十四-八十二眼、齒、咽喉、口舌、耳、鼻、頭面疾患證治;卷八十三-一百六十八為身形、臟腑、內科雜病證治及中惡、解毒、蟲獸傷等;卷一百六十九-二百○五為皮膚、外科諸病及急救、養生等;卷二百○六-二百三十八為婦產諸病證治;卷二百三十九-二百六十六為小兒諸病證治。全書分類較細,資料豐富,并且大多輯錄原文,保存了不少我國明以前失傳醫書,是一部大型的醫學類書,有較高的學術文獻和臨床參考價值。現存1861年日人鉛印本,1982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排印本。......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中韓傳統醫學文獻研討會在浙江杭州市召開
《醫方類聚》及中韓傳統醫學文獻研究研討會暨國際東亞傳統醫學史學術會議10月19日在杭州召開。12位中韓傳統醫學的專家學者報告學術論文,介紹研究成果,對醫學巨著《醫方類聚》進行了深入研討。朝鮮金禮蒙氏等于1443~1445年奉朝廷之命編輯的大型醫學類書《醫方類聚》,是根據我國明朝初期以前傳入朝鮮的150余種醫籍加以分門別類編撰而成。該書不僅在古代朝鮮刊出,還在日本印行,影響深遠。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自
- 《醫方類聚》
《醫方類聚》 醫方著作。三百六十五卷。朝鮮·金禮蒙等撰于1443年。初刊于1465年。原書已佚,1861年日本用活字排印了二百六十六卷本。本書分類整理了約150余種中、朝各代醫書。卷一-三醫學總論;卷四-十二臟諸論;卷十三-六十三風寒暑濕及傷寒的證治;卷六十四-八十二眼、齒、咽喉、口舌、耳、鼻、頭面疾患證治;卷八十三-一百六十八為身形、臟腑、內科雜病證治及中惡、解毒、蟲獸傷等;卷一百六十九-二百
- 《醫方類聚》
《醫方類聚》 醫方著作。三百六十五卷。朝鮮·金禮蒙等撰于1443年。初刊于1465年。原書已佚,1861年日本用活字排印了二百六十六卷本。本書分類整理了約150余種中、朝各代醫書。卷一-三醫學總論;卷四-十二臟諸論;卷十三-六十三風寒暑濕及傷寒的證治;卷六十四-八十二眼、齒、咽喉、口舌、耳、鼻、頭面疾患證治;卷八十三-一百六十八為身形、臟腑、內科雜病證治及中惡、解毒、蟲獸傷等;卷一百六十九-二百
- 《食醫心鑒》
《食醫心鑒》 食療著作。唐·昝殷撰。約成書于9世紀中期。書中用食物藥方治療各種疾病。原書宋代后失傳。今本系日人從《醫方類聚》中輯出者。共一卷,內容有治療中風、諸氣、心腹冷痛等16類,計211方,其中也包括了以藥物煮粥、制茶、作酒飲用的藥方。現有1924年東方學會排印本。作者:
- 《龍樹眼論》
《龍樹眼論》 眼科專著。又名《龍樹菩薩眼論》。簡稱《眼論》。一卷(又有三卷本)。撰人佚名。約隋唐間人托名“龍樹菩薩”撰。書中記述了眼病的起因,及各種眼病的治法。特別是較詳細地說明了針撥白內障的方法。原書已佚。其佚文可見于《醫方類聚》、《醫心方》等書中。作者:
- 《龍樹眼論》
《龍樹眼論》 眼科專著。又名《龍樹菩薩眼論》。簡稱《眼論》。一卷(又有三卷本)。撰人佚名。約隋唐間人托名“龍樹菩薩”撰。書中記述了眼病的起因,及各種眼病的治法。特別是較詳細地說明了針撥白內障的方法。原書已佚。其佚文可見于《醫方類聚》、《醫心方》等書中。作者:
- 沙圖穆蘇
沙圖穆蘇 元代醫家。一作薩里彌實,字謙齋,號竹堂。蒙族。平時留心醫藥,積累單驗效方,并取名《瑞竹堂經驗方》,其中之女科八珍散,應用甚廣。其方共三百四十四首,系由《醫方類聚》中補輯所得。作者:
- 玉屏風散
玉屏風散出處:《醫方類聚》本方由黃耆、白術、防風、加生姜組成。用于表虛衛陽不固所致之惡風自汗,面色恍白,舌質淡、苔薄白,脈浮虛軟;及體虛易感風寒者。有益氣、固表,止汗之功。“屏風,為室內陳設而作為擋風或遮蔽的用具。本方補散兼施,通過補益肺氣,增強衛外功能,使表固而自汗愈,猶如擋風的屏障。又防風,一名屏風,本方用防風以遍行周身,稱治風之仙藥;黃耆補三焦而實衛,為玄府御風之關鍵。寓散于補之
- 《是齋百一選方》
《是齋百一選方》 醫方著作。二十卷。宋·王璆撰。原刊于1196年。日本·寬政11年時,日人千田恭(子敬)以其所藏鈔本與荻子元所藏元刻本互校,并補入《醫方類聚》中王璆選方編成。全書共三十一門,重點介紹各科病證的治療方劑。選方1000余首。包括男、婦、小兒各科病證的成方、單方。大多為作者見聞所得或輯錄于有關文獻的驗方、效方。現國內北京圖書館存有抄本。作者:
- 《濟世續方》
《濟世續方》 醫方著作。八卷。又名《嚴氏濟世續方》。宋·嚴用和撰于1267年。本書為《濟生方》的續集,內容為風評治、癇評治、頭評治等以內科雜病為主的方論24篇,不僅對若干方劑的配伍規律和特點加以闡述,同時也對所涉若干病證進行了剖析。本書還介紹作者臨床應用效方90首。現存1822年的日本復刻本,復刻時因而部分殘缺,丹波元簡又據《醫方類聚》增入補遺一卷。作者:
-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題辭
僻。其存不存。不足措念。其他諸家。惜未得見之。況戴氏碩儒。顧考證必精。而其遺書中。缺焉不收。最可憾也。又李炳字振聲。號曰西垣。苦金匱無善注。乃撰金匱要略注二十二卷。能抉其微。見焦循雕菰集。嘉慶中。陳念祖著有金匱淺注十六卷。金匱讀四卷。見其神農本草經讀序。趙開美本。輯義所引。系皇國重刊。今得其原刻勘之。間失其舊。又朝鮮國醫方類聚所據。蓋為宋元舊刻。亦與今本互有異同。今并校而揭之。《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 《活幼口議》:丹波元胤跋
二十卷元曾榮世撰見于焦國史經藉志余家舊藏鈔本僅八卷文理訛舛殆庭嘗從朝鮮國醫方類聚中錄出成編余謂是書所載自其診視理療之法以至于平素鞠養保攝乳哺嬉戲諄二乎議之甚詳使懷抱中物免為朝菌夏蟲其幼幼之心可謂篤矣世榮又著有活幼心書楊仲叔序稱衡邑遭災連□巨楝數千室俱煨爐其書板有好事者納諸池中而得無恙以為天心之使然良有以也乃若是書亦當神物擁護者不宜付于闕如之嘆矣后閱十余年今秋七月叔父園啟持竹洞后人人見友雪所藏足本而
- 《中國醫籍考》:[卷四十五]方論(二十三)
麟曰。皇簡要濟眾方五卷。皇中。仁宗謂輔臣曰。外無善醫。其令太醫。簡圣惠方之要者。頒下諸道。仍敕長吏拯濟。令醫官使周應編。三年頒行。按弟堅曰。是書。陳晃二氏。并不著錄。惟唐慎微劉完素書引之。而朝鮮國醫方類聚。載臟腑一類。其方出圣惠者。僅薏苡散。酸棗人丸。砂丸三方。余皆彼書所無。不知何故也。平胃散一方。世為出局方。不知其本于是書。自余諸方。亦多可資用者矣。〔司馬氏(光)醫問〕宋志七卷(蘇軾司馬溫公行狀
- 《雜病廣要》:[臟腑類]關格
,宜以峻補真陰為主。然又當察其虛中之寒熱,陰中之陰陽,分別處治,斯盡善也,(同上)證狀諸說姚氏云∶風寒冷氣入腹,忽痛堅急如吹狀,大小便不通,或小腹有氣結,如升大脹起,名為關格病。(《肘后》)(從《醫方類聚》錄)戴云∶關格者,謂膈中覺有所礙,欲升不升,欲降不降,欲食不食,此謂氣之橫格也。(《鉤玄》)陰陽易位,病名關格,多不可治。若邪氣留著而致者。猶可治之。(《醫通》)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
- 風寒束肺證與寒邪客肺證鑒別
氣,不得宣發肅降,氣逆則為咳,故咳嗽,咳痰清稀色白;“《經》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肺居外而近上,合于皮毛,皮毛喜受邪,故肺獨易為咳也(《備急千金要方》)。《醫方類聚咳嗽門一澹寮方》亦云:“皮毛乃肺之合,皮毛受風寒,先從其合而傷肺氣,故為嗽。肺開竅于鼻,肺失宣發,上竅不利,故鼻塞,流清涕,聲音重濁,“感風者鼻塞聲重,傷冷者凄慘怯寒&he
- 第八節瞼內結石
病多在椒瘡、赤絲亂脈等眼病的基礎上并發,故及時治療上述眼病是預防本病的關鍵。若已發病者,隱于瞼內無自覺癥狀時,不宜強行剔除。已突出表面者,應及時剔除,不宜揉搓患眼,以免擦傷黑睛。[文獻摘要]一、《醫方類聚·龍樹菩薩眼論》:“若眼忽單淚出者,澀痛者,赤如瞇著者,名粟子疾。后上瞼生白子如粟粒,極硬,沙之然也。可翻眼皮,起針撥去粟子、惡血,服冷藥即差。”二、《秘傳眼科龍木論·瞼生風粟
- 八段錦
宋·曾慥《道樞》輯其基本功法為:仰手上舉所以治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東西單托所以安其脾胃;返而復顧所以理其傷勞;大小朝天所以通五臟;咽津補氣左右挑起手;擺鮮魚尾所以祛心疾;左右攀足所以治其腰。另《醫方類聚》、《靈劍子導引子午記》等均載有類似功法。現在流行的是晚清時所傳的歌訣:兩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結后瞧。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后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
- 嚴用和醫學全書——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
醫之良方,又載己之屢驗之效方,如歸脾湯、加味腎氣丸、實脾散等一直受后世醫家所推崇,垂用數百年而不衰。惜原著國內已佚散。由于古之善本難尋,校雔誠艱。本書作者依據《重訂嚴氏濟生方》,參考《普濟方》、《醫方類聚》、《濟生方》(日刊本)等書進行重整。本書可供廣大中醫、西醫學習中醫人員參考,也是中醫院校學生和自學中醫者的良好讀物。目錄:重輯嚴氏濟生方 諸風門 諸寒門 諸暑門 諸濕門 痼冷積熱門 五臟門 咳喘
- 方名中含“靈寶”的方劑
:“靈者,神也,《說文解字》曰:“寶者,珍也,方劑命名冠以“靈寶者,是說該方效果靈驗,值得珍藏。 方名中含“靈寶的方劑,據不完全統計,列舉如下:《醫方類聚》卷二十四引《御醫撮要》之“大靈寶丹,《外科精要》卷中之“止痛靈寶散,《赤水玄珠》卷十八之“中和靈寶飲,《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五、九十五之“靈寶丹(2
- 《中國醫籍考》:[卷七十二]方論(五十)
者。藝文略。夏有產寶三卷。云。偽蜀周撰。此以增益。誤為二書。然據此。唐季遺民。序所稱丁巳。即建寧四年也。益知殷為唐人。陳自明所稱。未知何據也。是書久佚。唐慎微陳自明諸家。征引頗伙。猶多掛漏。惟散見醫方類聚中者。條理較詳。尚可裒錄。蓋證以旁見他書者。似十得八九矣。宋志作三卷。序亦同。云五十二篇。三百七十八首。讀書志。作二卷二百七十八方。然類聚所收。猶有三百二十余方。篇目之數亦合。則后志兩二字。為誤寫
- 《中國醫籍考》:[卷五十一]方論(二十九)
刊完。據此。知其成乎元季人之手。〔羅氏(天益)經驗方〕佚熊均曰。羅天益號謙甫先生。東垣弟子也。著衛生寶鑒。藥象圖。又有經驗方。〔亡名氏經驗秘方〕八卷存〔經驗良方〕十五卷存按上二書。元人所著。輯在于醫方類聚中。弟堅錄出之。文淵閣書目。有經驗良方云。一部四冊闕。豈是書否。〔施圓端效方〕三卷存文淵閣書目曰。端效方。一部。一冊闕。按是書。亦是醫方類聚采輯本。弟堅繕錄成編。〔王氏(好古)伊芳尹湯液仲景廣為大
- 心火亢盛證與小腸實熱證鑒別
瘡,心煩口渴等癥狀。 病因 心火亢盛證:情志不遂,心氣郁滯,郁而化火,“氣有余便是火,或五志過極,心火內熾;或飲食不節,過食辛辣溫補之品,化熱化燥,積熱內蘊;或外感火熱邪氣,正如《醫方類聚·積熱門·醫方大成》所云:“積熱者,熱毒蘊積于其內也。夫人固有體氣素實,一時感觸熱毒之氣,或郁積臟腑之間,或在心肺之內,令人口苦咽干,涎唾稠黏,眼澀多淚,口
- 肺陰虛證和心陰虛證鑒別
于肺,虛火熏蒸,喉失潤養,故聲音嘶啞。 心陰虛證:心主血脈,藏神,心臟陰血不足,心失所養,心動不寧,則心悸怔忡,“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之所肇端也(《醫方類聚》)。“怔忡,心血不足病也。人所主者心,心所主者血,心血消亡,神氣失守,則心中空虛,怏怏動搖,不得安寧,無時不作,名曰怔忡(《雜病源流犀燭》),心血虧虛,心神失養,則失眠多夢,&ldq
- 昝殷
昝殷 唐代婦產科學家。蜀(今四川境內)人。精醫理,官至隨軍節度、醫學博士,于宣宗大中(847-860年)年間收集有關經閉、帶下、妊娠、坐月、難產、產后諸證之醫方,編成《產寶》三卷。公元897年,周颋補益并序,現傳本作《經效產寶》三卷,為我國現存最早之婦產科專書,另有《醫方類聚》輯本。又撰《食醫心鑒》三卷(《宋史·藝文志》作二卷)。作者:
- 《是齋百一選方》
《是齋百一選方》 醫方著作。二十卷。宋·王璆撰。原刊于1196年。日本·寬政11年時,日人千田恭(子敬)以其所藏鈔本與荻子元所藏元刻本互校,并補入《醫方類聚》中王璆選方編成。全書共三十一門,重點介紹各科病證的治療方劑。選方1000余首。包括男、婦、小兒各科病證的成方、單方。大多為作者見聞所得或輯錄于有關文獻的驗方、效方。現國內北京圖書館存有抄本。作者:
- 《濟世續方》
《濟世續方》 醫方著作。八卷。又名《嚴氏濟世續方》。宋·嚴用和撰于1267年。本書為《濟生方》的續集,內容為風評治、癇評治、頭評治等以內科雜病為主的方論24篇,不僅對若干方劑的配伍規律和特點加以闡述,同時也對所涉若干病證進行了剖析。本書還介紹作者臨床應用效方90首。現存1822年的日本復刻本,復刻時因而部分殘缺,丹波元簡又據《醫方類聚》增入補遺一卷。作者:
- 血不利則為水
重吸收增加,從而消除水腫。不少疾病出現水腫時,多已病程日久。清代名醫葉天士說:“久病入絡”,故當患者出現水腫時,即使用中醫“四診”未見明顯瘀血表現,亦應考慮有無血脈瘀阻的病理因素。朝鮮·金禮蒙的《醫方類聚》正確指出:“凡病經多日,療治不痊,須當為之調血……不問男女老少,血之一字,請加意焉”。最后還要指出,中醫所說六腑之一的“三焦”,具有通調水道的作用。而古人所說的三焦,其實就是人體內的微循環系統[
- 唐代詩文中的眼外科手術
醫家對“毀傷”父母遺體的手術不再視為禁區,二是得益于交流和吸收,主要是吸收了印度醫學。對于眼科之學,魏晉以后譯自天竺(古代印度)的《龍樹論》已盛傳于唐代,宋以后該書亡佚,其佚文可見于《醫心方》、《醫方類聚》等書中。在《千金方》、《外臺秘要》等類書中也有些關于眼科疾病診治的論述,但對手術的操作記述不多,倒是在一些詩文中卻有一些描述和較詳細的記載。在詩人杜牧的《樊川文集》中,曾記有擅長金針撥障術的兩名
- 通法在肺系病的應用(上)
若大腸實熱,腑氣不通,亦可影響肺氣不利而發咳喘。 “不通是肺系疾病的基本病理變化 肺系疾病與其解剖生理特點有著密切的關聯,其發病機理和病理變化無不與氣血、經脈的通有著密切的聯系。《醫方類聚·咳嗽門》指出:“肺為嬌臟,外主一身之皮毛,內為五臟之華蓋,形寒飲冷,最易得寒;燥氣郁蒸,最易生熱。惟其易為冷熱,所以內外交侵,動則邪氣窒塞矣。肺居上焦,邪易先傷;肺為嬌
- 永嘉醫派研究
時施、王、盧三家之作,似皆以鄉里術業相同,相與祖述賡續推廣之”,其意則儼然已成地方特色也。然,《三因方》雖存,而《易簡方》系列則大多早佚。即有,亦屬海外孤本(多在日本)。其文亦散見于朝鮮人所編之《醫方類聚》。因此之故,學者視為畏途,無敢問津者。 時覺弟以少壯之勇,鍥而不舍者數年之久,歷盡搜集、整理、校勘、注釋諸艱辛,始得成書,誠“永嘉醫派”之大功臣也。披覽至再,折擊不已。其學術思想,可總括為兩層
- 關于唐代詩文中一些眼外科手術
對于眼科之學,魏晉以后譯自天竺(古代印度)的《龍樹論》已盛傳于唐代,宋以后該書亡佚,其佚文可見于《醫心方》、《醫方類聚》等書中。在《千金方》、《外臺秘要》等類書中也有些關于眼科疾病診治的論述,但對手術的操作記述不,倒是在一些詩文中卻有一些描述和較詳細的記載。在詩人杜牧的《樊川文集》中,曾記有擅長金針撥障術的兩名醫生,還記錄了他們對病變特征的把握,對手術適應癥的選擇和操作要領等。在趙璘的筆記小說《因
- 揭秘川芎治療頭痛古中藥方
應用于外感、內傷,寒、熱、虛、實等多種原因引起的頭痛。 由于中醫對頭痛沒有一個統一的分類標準,因此按治療頭痛方劑的主治特點,進行歸納。 按六經劃分,以川芎為主,組成的方劑,包括: 一字散(《醫方類聚》):天南星、全蝎、川芎、白芷、荊芥穗,治療太陽頭痛; 石膏散(《衛生寶鑒》):川芎、石膏、白芷,治療陽明風熱頭痛; 千秋散(《普濟方》):川芎、天南星、草烏頭,治療少陰病,頭痛不可忍。 川
- 中醫治療脫發方法多多
是用榧子、核桃、側柏葉搗汁,泡雪水內,梳頭。這是以預防為主的一種重要護發措施。 古代醫書中用辛溫芳香藥于生發烏發亦多有記載:如《千金方》中用零陵香、細辛、白芷、藿香、辛夷、蜀椒、丁香、甘松等。《醫方類聚》有生發作用的生禿烏云油和金珠綠云油,用以上藥浸泡在油中,取油擦頭上,近于今日之頭油。還有烏頭麝香油、潔發葳仙油、秀發木樨油、宮壯薔薇油等等,應有盡有。(參閱《永樂大典》) 近代研究脫發,更是百
- 《中國醫籍考》:[卷七十四]方論(五十二)
今附記以俟考。〔嬰孺方〕十一卷佚劉曰。嬰孺方,此方得之湖南撫干向澹伯海云。相傳出于秘閣。凡十一卷。近崇文總目求遺書。有兩嬰孺方。卷目皆同,亦不載所作之人。〔寶童方〕佚按上見于幼幼新書。〔張氏(渙)小兒醫方妙選〕宋志三卷佚劉曰。張渙編。總方四百二十道。長沙小兒醫丘松年又得遺方數十首。分載諸門。陳振孫曰。小兒醫方妙選三卷。成安大夫惠州團練使張渙撰。凡四百二十方。渙五世為小兒醫。未嘗改科。靖康元年。自為
- 中醫眼科學發展簡史
于白內障)“宜用金篦決,一針之后豁若開云而見白日”。這是中醫古籍有關金針撥內障的最早記載。該書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龍樹眼論》是我國第一部有影響的眼科專書。可惜原書早巳失傳,僅有日本人輯錄于朝鮮《醫方類聚》的輯本。該書大體可分為總論與各論兩部分。總論所述病因病機與《諸病源候論》相似,多主風熱;各論所述眼病有30節。書中的眼部解剖名詞比以前的文獻豐富,如眼瞼、眼皮等皆屬首見;所涉及的眼部病,已增至6
- 《驗方新編》:[卷二十四外科敷貼匯方]類聚祛風散
治大麻瘋總方。寒水石、硫黃、枯礬、貫眾各四兩,蛇床子二兩,樸硝一兩,共研極細,豬油調成膏。先煎芥穗、苦參、細辛、地骨皮濃湯熏洗,拭干,日涂搽三次。《驗方新編》清鮑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中國醫籍考》:[卷四十九]方論(二十七)
。四庫全書總目地理類。有峴所撰四明它山水利備覽。曰。峴。覲縣人。官朝奉郎。提舉福建路市舶。〔陳氏(自明)管見大全良方〕醫藏目錄十卷未見撫州府志曰。陳自明。字良甫。臨川人。精于醫。按是書論方。散見于醫方類聚各證門。惜其非完璧矣。〔釋氏(文宥)必效方〕宋志三卷佚賈似道曰。溫陵醫僧圓通大智禪師文宥善脈。晚年不按脈望而知。臨終五七年。隔垣知之。凡病患骨肉。往問視之。而知病者之候。予問其故。曰。以氣色知之。
- 《四海類聚方》
《四海類聚方》 方劑著作。見《隋書·經籍志》。簡稱《類聚方》,2600卷,已佚。作者:
- 《類聚方》
《類聚方》 醫方著作。一卷。日本·吉益為則撰。刊于1762年。本書選錄《傷寒論》、《金匱要略》二書中的方劑220余方,依類偏次。并集原書各篇中應用每方的辨證立法列于該方之后。后附作者的考證及扼要的按語。現有《皇漢醫藥叢書》本。作者:
- 《中國醫籍考》:[卷二十九]方論(七)
嘗為傷寒括要六十篇。其書未之見。按劉元賓自號通真子。是書以仲景舊論。裁為詩括。又以剩義為注。注中有所發明。朱氏活人書。多襲其語。詩凡一百一十二篇。每篇七言四句。末附藥方三十九道。收在于朝鮮國人所編醫方類聚中。較之其所自言。數實倍之。先子曰。意子儀始作六十篇。后又補之者。鄭漁仲唯見其初集。故稱一卷。弟堅從類聚中錄出。厘為二卷。今仍著錄于此。讀書后志所著。似是一書。〔錢氏(乙)傷寒指微論〕五卷佚宋史本
- 第二節中醫眼科學發展簡史
于白內障)“宜用金篦決,一針之后豁若開云而見白日”。這是中醫古籍有關金針撥內障的最早記載。該書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龍樹眼論》是我國第一部有影響的眼科專書。可惜原書早巳失傳,僅有日本人輯錄于朝鮮《醫方類聚》的輯本。該書大體可分為總論與各論兩部分。總論所述病因病機與《諸病源候論》相似,多主風熱;各論所述眼病有30節。書中的眼部解剖名詞比以前的文獻豐富,如眼瞼、眼皮等皆屬首見;所涉及的眼部病,已增至6
- 古代文獻對小兒癲癇病因病機的認識
middot;楊仁齋在《仁齋直指小兒方·發癇方論》指出,心竅瘀血可導致癇證:“大概血滯心竅,邪氣在心,積驚成癇。治療宜“通行心經,調平心血,順氣豁痰。其后,《醫方類聚》、《嬰童百問》、《醫宗金鑒》、《幼科釋迷》等著作均對其作了轉述,說明后世醫家對此說的認可,并為后世提出瘀血成癇提供了理論依據。引起小兒心竅瘀血的常見原因大致有難產、跌仆而使血絡受損,血氣外溢,流
- 《中國醫籍考》:[卷十六]臟象
〔亡名氏腑臟要〕七錄三卷佚〔五臟決〕隋志一卷佚〔五臟論〕隋志五卷佚〔耆婆五臟論〕崇文總目一卷存陳自明曰。五臟論。有稱耆婆者,今推其說之理。類皆淺鄙不經。妄托其名于三藏佛者。語涉怪誕。(婦人良方)按醫方類聚所載五臟論。篇首生育說。與陳氏婦人良方所引同。其藥名之部。及五常之體。其文理殆類雷公炮炙論序。體制古樸。似非唐以后之書也。且有黃帝為醫王。耆婆童子。妙述千端。又稟四大五常。假合成身等語。則所謂托名
- 《醫述》:[卷七·雜證匯參]飲食
大毒。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是其熱也;飲之易昏,易人本性,是其毒也。若避風寒,宣血脈,消邪氣,引藥勢,無過于酒也。若醉飲過度,盆傾斗量,毒瓦斯攻心,穿腸腐脅,神昏志謬,目不見人,此則喪生之本也。(《醫方類聚》)補編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其次莫如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今治酒病,用酒癥丸,及牽牛、大黃下之,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蘭室秘
- 《中國醫籍考》:[卷六十八]方論(四十六)
〔陶氏(闕名)療目方〕隋志五卷佚〔甘氏(浚之)療耳眼方〕隋志十四卷佚〔龍樹眼論〕崇文總目一卷(讀書后志作三卷)存趙希弁曰。右佛經龍樹大士者。能治眼疾。或假其說。集治七十二種目病之方。按朝鮮國醫方類聚所輯。龍樹菩薩眼論。即是書也。弟堅錄出以為一卷。跋曰。世傳龍樹王菩薩能療眼疾。故往往假托。以神其書。史志著錄。亦頗為繁。今如是書。文辭雅古。與外臺秘要謝道人論相出入。而證治之法。針鐮之術。其精微非彼所及
- 《醫述》:[卷十一·雜證匯參]目
因火則不病,能治火者,一句可了。余獨補水以配火,亦一句可了。(趙養葵)內障者,不疼不痛、無淚無眵,細觀如薄霧之形,久視如輕煙之狀。飛蠅散亂,懸蟲虛空,日漸月增。腦脂下結于烏輪,翳障漸生于黑水。(《醫方類聚》)外障易治,內障難治;暴發者為表易治,久病者為里難治。(劉河間)羞明有二∶熱壅則惡熱,明光能助邪熱,故見明則躁也;血虛膽汁少,則不能運精華以敵陽光,故見明則怯也。○臨診之際,不拘傷寒、雜證,凡見
- 《醫述》:[卷十三·女科原旨]雜病
精盛則思室,婦人血盛則懷胎。厥陰脈弦出寸口,則陰盛可知。褚氏之言有謂矣。(《東醫寶鑒》)寡婦師尼,郁抑成病,其證乍寒乍熱,面赤心煩,自汗體痛,肝脈弦出寸口,治宜柴胡抑肝湯、抑陰地黃丸、越鞠丸。(《醫方類聚》)熱入血室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治之無
- 《中國醫籍考》:[卷五十]方論(二十八)
易州人。晚更好醫方。與名醫張子和游。盡傳其學。為文精密功健。詩尤奇峭。妙處似唐人。西京伊芳良子氏藏元中統中高鳴刻本儒門事親。亦三卷。先子仍據朱好謙心印紺珠。訂其篇目。述之于所著醫剩。今原其說,更據醫方類聚各證門所列。以加詳核。識于下。使人知其舊觀。〔治病百法〕二卷存按邵氏刊本。第四第五兩卷。是也。〔十形三療〕三卷存劉純曰。廣陵丘克容先生云。今醫之專門于劉張者。率以發汗吐下施治。蓋本諸張子和十形三療
- 《中國醫籍考》:[卷四十八]方論(二十六)
曰易簡歸一。其論益微密。其方益該備。施盧且當避席。而況王若孫乎。雖然。微密非易也。該備非簡也。非易非簡。而猶曰易簡。蓋不忘其初。吾取其有功于愈疾。有德于人而已。于書之難易繁簡也。夫何計。(文集)按醫方類聚中所載王氏易簡方。與德膚書不同。不知出于何人。其體例亦類錄四家而成編。豈徐若虛所著者歟。山本萊園(允)嘗輯為一卷。雖非完璧。使覽者易于運用也。〔夏氏(德懋)衛生十全方〕宋志十三卷佚四庫全書提要曰。
- 心血虛證與心陰虛證鑒別
其病因病史而言,多有血液丟失過多或生成不足,久病重病,思慮過度的病因,心陰不足證也可在熱病后期發病,故多有溫熱性疾病的病史。 心血不足證,治療宜滋養心血,安神寧志,方用養心湯(《證治準繩》),“養心湯治心虛血少,驚悸不寧(《醫方類聚·瑣碎錄·直指方》);心陰不足證,治療宜滋陰降火,補心安神,方用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作者:張明雪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 第一節眼病的護理
正確的護理,可以縮短病程,提高療效,因此護理工作是醫療工作中不可忽視的環節。古代眼科也很重視護理工作,從《醫方類聚·龍樹菩薩跟論》來看,就有多方面的護理知識。如該書在黑風、綠風中指出:“此候總惡,善自將息,細看禁忌慎護之。不可吃生冷、五辛、蕓苔、生雞子、熱面、酒、醋、毒魚、豬肉、油膩、葵、諸香菜及陳臭等物”之飲食方面的護理知識;在服藥方面就有空腹溫服、食后服等服藥護理知識;在開內障術后提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