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咽喉脈證通論 (最后修訂于2009/1/6 15:18:35)[共173字]
摘要:《咽喉脈證通論》喉科著作。一卷。撰人未詳。成書于1278年。清·許梿校訂。刊于1825年。本書總論咽喉諸證的診斷要領和治療大法。并記述了鎖喉、重舌、氣痛、乳蛾等18種咽喉病證的診治、用藥及丸散驗方。作者認為喉癥多屬火毒上升,立法以降氣瀉火為主。本書后收入《陳修園醫書七十二種》。現存十多種清刻本,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與《尤氏喉科秘書》合刊)。......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咽喉脈證通論》
《咽喉脈證通論》 喉科著作。一卷。撰人未詳。成書于1278年。清·許梿校訂。刊于1825年。本書總論咽喉諸證的診斷要領和治療大法。并記述了鎖喉、重舌、氣痛、乳蛾等18種咽喉病證的診治、用藥及丸散驗方。作者認為喉癥多屬火毒上升,立法以降氣瀉火為主。本書后收入《陳修園醫書七十二種》。現存十多種清刻本,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與《尤氏喉科秘書》合刊)。作者:
- 《咽喉脈證通論》
《咽喉脈證通論》 喉科著作。一卷。撰人未詳。成書于1278年。清·許梿校訂。刊于1825年。本書總論咽喉諸證的診斷要領和治療大法。并記述了鎖喉、重舌、氣痛、乳蛾等18種咽喉病證的診治、用藥及丸散驗方。作者認為喉癥多屬火毒上升,立法以降氣瀉火為主。本書后收入《陳修園醫書七十二種》。現存十多種清刻本,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與《尤氏喉科秘書》合刊)。作者:
- 懸蜞
懸蜞 病名。系指上腭腫垂、咽喉閉塞的疾病。見《咽喉脈證通論》。即懸蜞風。詳見該條。作者:
- 氣癰
氣癰 病名。出《咽喉脈證通論》。指因郁怒所生之咽喉癰腫。《秘傳喉科十八證》:“此癥因惱怒傷肝,肝血不和,以致肺氣壅塞,火熾上升,發于喉間。其狀帝丁之上,紅腫作痛,或有連及兩邊者,寒熱大作。”治宜宣肺瀉熱,疏肝解郁。用逍遙散加防風、黃芩等治療。作者:
- 喉科名方甘桔湯
有所分歧。有醫家認為甘桔湯是治療咽痛的通用方,如《醫學心悟》中說:“凡咽痛,通用甘桔湯。在表者,加散藥;在里者,分別寒熱而加入溫涼之劑。”也有醫家認為,咽痛多因火升痰阻,不宜于升提之甘桔湯,如《咽喉脈證通論·用藥禁忌》中說:“古有甘桔湯乃清喉之要劑,今人見有患喉證者即用之而無疑,嗟乎,此猶抱薪救火,非能愈疾,而更增其痰矣。何以言之?夫喉證,乃火毒上升所致,須以降氣瀉火為要,甘草補中而不瀉火,即受其
- 葉志詵
葉志詵 清代醫家。字東卿、廷芳,湖北漢陽人。其學多精于養生,亦通針灸。所輯醫書甚多,計有《神農本草經贊》、《觀身集》、《頤身集》、《絳囊撮要》、《信驗方錄》、《五種經驗方》、《咽喉脈證通論》等,合稱《漢陽葉氏叢刻醫類七種》,現有刻本行世。作者:
- 纏喉
纏喉 病名。系指耳下紅腫。帝丁左右兩旁如蛇盤之狀的病證。見《脈因證治》卷下。本病之病因《咽喉脈證通論》認為是“風因痰濕久積于內;或食炙煿厚味太多;或房勞抑郁所致。”治宜瀉熱解毒,祛痰消腫。方用普濟消毒飲、清溫敗毒散等加減。或刺少商出血。參見纏喉風條。作者:
- 《傷寒纘論》:[卷上]太陽下編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相傳傷寒過經日久。其證不解。謂之壞病遂與過經不解之病無辨。仲景止言三日。未嘗言過經日久不痊也。所謂壞病者。言誤汗吐下溫針。病仍不解。表證已罷。邪氣入里不可復用桂枝也。設桂枝證尚在。不得謂之壞病矣。至于過經不解。不但七日傳之不盡。即十余日。十三日。尚有傳之不盡者其邪猶在三陽留戀。故仲景主以大柴胡。柴
- 《尤氏喉科秘書》
《尤氏喉科秘書》 喉科著作。一卷。清·尤乘撰。刊于1675年。內容有:喉癥總論、咽喉門(7病)、口牙舌頸面腮門(19病)、喉癥治法及制藥、用藥法、喉癥驗方等。文字簡明,切于實用。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與《咽喉脈證通論》合刊》)。作者:
- 《中國醫籍考》:[卷十九]診法(三)
〔吳氏(景隆)脈證傳授心法〕一卷存自序曰。脈證傳授心法。其來始自黃帝與岐伯問難。繼而秦越人作八十一難經。以重明之。其間文義深奧。后學率未易識。至晉王叔和作脈經。以發明素難之旨。實得診脈之徑路。識病之樞機也。無何好事者。撰為脈訣。托叔和之名。傳之于世。致使后人置脈經于高閣而不讀。又況歌訣多以己意附會。而不本于素難脈經,其中多有不能講解之語。所以后人不得叔和正傳。實斯道之不幸也。后有丹溪先生。深契內經
- 《金匱玉函經二注》:[卷十七]嘔吐噦下利病脈證第十七
(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衍義〕上卷肺癰證。必先咳而久久吐膿如米粥。桔梗湯白散皆主之。而此不言癰之所在。知其非肺癰可知。經曰。熱聚于胃口而不行。胃脘為壅。胃脘屬陽明經。陽明氣逆則嘔。故膿不自咳出。從嘔而出。膿亦不似肺癰之如米粥者也。出胃脘。從濕化而聚結。若如結痰蛤肉者。謂不可治。不必治其嘔。嘔自膿之瘀。熏蒸谷氣。故嘔。若膿出則嘔自愈。夫癰之在胃脘上口者則然
- 寒滯肝脈證與小腸虛寒證鑒別
定義 寒滯肝脈證寒邪外襲,凝滯肝脈,經氣不利,氣血凝澀不暢所致的少腹、睪丸冷脹墜痛等表現。又稱“疝氣,屬寒疝。 小腸虛寒證因陽氣不足或外感寒邪,損傷陽氣,陰寒內盛,小腸化物無權,清濁不分所致的小腹綿綿作痛,腹瀉,小便頻繁不爽等表現。 病因 寒滯肝脈證外感寒濕,或犯生冷,或冒雨涉水,或房中受寒,凝滯肝脈,或寒凝陽郁,陽氣不達周身,或觸冒陰寒之邪,陰積于內,正邪相搏,氣血凝滯失運,
- 弄舌風
弄舌風 病名。見《瘡瘍經驗全書》。系指舌吐出口外而時時吐弄的病證。《咽喉脈證通論》:“此癥因風痰久積于內,或勞役過度而生,其狀舌出過唇,不能言語,患者以手時弄其舌,故名”。其原因有四: ①心脾積熱致者,癥見時時舒舌于口外,旋伸旋縮,左右吐弄,舌紅脹滿。治宜瀉心脾兩經之熱。可選用瀉黃散、清胃散、清心蓮子飲等加減。 ②咽喉腫痛,痰涎壅塞、聲嘶音沙、舌出不收,時時攪動,常欲手門者,屬弄舌喉風。詳
-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卷十一]辨壞病脈證并治篇
驚狂,甚至陽毒斑狂,陰躁欲死,神昏譫語,循衣摸床之類是也。其論散見諸篇,今合為一集,以便后學。其中或有掛漏,是在能三反者。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注】太陽病三日,邪在三陽時也。若已經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其法備施,病仍不解者,此為壞病,由施治失宜也。此時即有表證,桂枝亦不中與,當觀其脈證,知所誤犯者何逆,而隨證治之
- 弱證喉癬
弱證喉癬 病名。實為喉癬之虛證。其發病原因,《咽喉脈證通論》認為是因酒色過度,或勞碌憂郁所成;而《喉科杓指》卷二則認為是虛火上炎,攻喉發癬。癥狀為喉間紅筋紅瘰蔓延而生,吞咽不利,喉干聲啞,夜間發熱,六脈細數。治宜養陰清熱。方選四物湯、知柏地黃湯等,可選加元參、麥冬、女貞子、何首烏、阿膠等。外用吹喉藥。參見喉癬條。作者:
- 金匱要略選背(中醫必背叢書)
作者:喬模主編出版社: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ISBN:753772044印次:1紙張:出版日期:2003-1-1字數:115版次:1a目錄:概論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痙濕喝病脈證治第二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瘧病脈證并治第四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痰飲咳嗽病脈
- 《傷寒六書》:[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傷寒秘要脈證指法(與瑣言大略同)
傷寒治法,得其綱領者,如拾芥。若求之多岐,則支離破碎,如涉海問津矣。蓋脈證與理而已。傷寒之脈,以浮、大、動、數、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然脈理精深,今人何能到此田地耶。夫脈者,非血非氣,乃營行之道路,實先天后天之大造,無所窮盡。叔和脈云指下難明者,真言也。今人夸誕通曉者,但能言而不能行也。吾老專以浮、中、沉三脈候而治之,察其陰陽表里,虛實寒熱,如見其肺肝然,無所逃其情矣。既云傷寒,則寒邪自
- 知病必先知證——《傷寒論》中的辨證方法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是指導我們辨證施治的總綱。證的得出,是將眾多的證候先按部位劃分出,表證、里證、半表半里證。再根據每個證區分出陰陽二性,分別出六種病證。最后根據每個病證中的個性找出和其相適應的湯證,構成一個辨證的體系。 一、推理定證第148條:“傷寒四五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
- 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
中,盡量做到通俗易懂、簡略明了,切合實用。 本書是作者根據多年從事《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的教學經驗和參加研究生試題命題、閱卷的體會而編寫的。目錄:上篇 傷寒論 緒論 第一章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二章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三章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第四章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第五章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 第六章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第七章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第八章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附:
- 《尤氏喉科秘書》
《尤氏喉科秘書》 喉科著作。一卷。清·尤乘撰。刊于1675年。內容有:喉癥總論、咽喉門(7病)、口牙舌頸面腮門(19病)、喉癥治法及制藥、用藥法、喉癥驗方等。文字簡明,切于實用。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與《咽喉脈證通論》合刊》)。作者:
- 醫易通論——周易與中醫智慧叢書
醫家(一)張仲景(二)劉完素(三)張從正(四)李東垣(五)朱丹溪(六)張景岳(七)唐宗海二、醫易發展的現狀與未來(一)醫易發展的現狀(二)醫易發展的未來第二章易學與中醫生理第三章易學與中醫病因病機第四章《周易》與中醫診斷、辨證第五章《周易》與中醫方藥第六章《周易》與中醫防治學后記附:參考文獻作者:http://www.dangdang.com/product/9056/9056669.shtml
- 《醫宗金鑒》:[卷二]辨壞病脈證并治篇
甚至陽毒斑狂,陰躁欲死,神昏□語,循衣摸床之類是也。其論散見諸篇,今合為一集,以便后學。其中或有掛漏,是在能三反者。@@@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注】太陽病三日,邪在三陽時也。若已經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其法備施,病仍不解者,此為壞病,由施治失宜也。此時即有表證,桂枝亦不中與,當觀其脈證,知所誤犯者何逆,而隨證治之
- 《金匱玉函經二注》:[卷二]痙濕病脈證第二
(論一首脈證十二條方十一首)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補注〕此論痙病也。非傷寒也。非寒而何得以太陽目之。以其頭痛腰脊痛。與太陽傷營不異。故以太陽定之。然既曰太陽。又何以名痙。其角弓反張。正內經之所謂痙也。痙亦為寒因。故寒郁而熱。氣閉皮毛。汗無由出。全是傷營本證。所異者。止是不惡熱而反惡寒爾。其所以反惡寒者。何也。因其人先傷于濕。后復感寒。兩陰相合則寒。雖發熱。終為濕氣挾持。經絡筋節之
- 《金匱玉函經二注》:[卷十四]水氣病脈證第十四
(論七首脈證五條方九首)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衍義〕風水者。腎本屬水。因風而水積也。內經大奇病論曰。并浮為風水。注以浮脈為風水。脈浮下焦。主水風搏于下。故曰風水。
- 經方化裁——傷寒論現代研究叢刊
772560X印次:1紙張:膠版紙出版日期:2005-7-1字數:470000版次:1a內容提要:本書將《傷寒論》113方、《多匱要略》226方(包括“附方”24張,雜病方2張)分別按“湯類”和“病脈證治方”依次論術。每首方由[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功效]、[主治]和[臨證加減]組成。每一方劑根據其臨證應用率,少者選摘3-5條;多者達20-30條范例以上,其加減化裁內容各異,以滿足醫者臨證參
-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卷上]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論三首脈證四條(三字。四字。并訛。宜訂。)方十五首(五。當作六。)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脈經。千金。又。作數。)按喻氏曰。肺癰屬在有形之血。血結宜驟攻。肺痿屬在無形之氣。氣傷宜徐理。徐氏沈氏周氏朱氏皆從此說。然肺痿之病。必損血液。則以氣血立辨者。謬矣。又按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蓋系于該言稠痰白沫者。本經所謂痰者。非今之所謂痰。次條曰。多唾濁沫。皂莢丸條曰。時時唾濁。桔梗湯條曰。時出濁唾。五臟
- 金匱要略——中醫臨床秘讀叢書
數:76000版次:1a內容提要:《金匱要略方論》,簡稱《金匱要略》,系討論內傷雜病的專著。全書3卷,25篇。系統論述了急性熱病之外的各科、各類疾病、病癥的理、法、方、藥等。第一篇為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是全書立論基礎,主要是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闡明各類證候的發生變化及其與臟腑經絡的關系。第二至第二十二篇分別論述痙濕暍病、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瘧病、中風歷節病、以及妊娠病、產后病、婦人雜病等20余種
- 傷寒論圖表解——中醫基礎學科圖表解叢書
1723印次:1紙張:膠版紙出版日期:2004-7-1字數:402000版次:1a內容提要:本書為《中醫基礎學科圖表解叢書》的《傷寒論》分冊。吸收各版《傷寒論》教材優點,依趙刻宋版的原貌,按辨太陽病脈證并治、辨陽陰病脈證并治、辨少陽病脈證并治、辨太陰病脈證并治、辨少陰病脈證并治、辨厥陰病脈證并治、辨霍亂病脈并治、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并治等的原有本例,把《傷寒論》原文分列8章;每章依原文基本內容和
- 曾世榮主要學術思想闡釋
【摘要】介紹了元代醫家曾世榮的兒科學術思想。他重視四診合參,尤強調望診,并精研脈證,對五軟、驚風、癲癇等疾病的診療提出自己獨特見解,處方用藥靈活,因人、因地制宜,并且強調優生優育、預防保健,對現代中醫兒科學的發展仍有指導意義。【關鍵詞】曾世榮;學術思想;兒科曾世榮(約1252—1332年),字德顯,號育溪,湖南衡陽烝西人,元代兒科醫家。曾世榮幼年習儒,后從世醫劉思道習醫多年,頗有領悟,
- 《醫碥》:[卷之五·四診切脈]脈證從舍
凡脈證不相合,必有一真一假,須細辨之。如外雖煩熱,而脈見微弱者,必虛火也。腹雖脹滿,而脈見微弱者,必胃虛也。虛火虛脹,其堪攻乎?此宜從脈之真虛,不從證之假實也。其有本無煩熱,而脈見洪數者,非火邪也。本無脹滯,而脈見弦強者,非內實也。無熱無脹,其堪瀉乎?此宜從證之真虛,不從脈之假實也。如寒邪內傷,或食停氣滯,而心腹急痛,以致脈道沉伏,或促或結,此以邪閉經絡而然。既有痛脹等實證可擄,則脈之虛乃假虛,當
- 咽喉科概述
咽喉科概述概念咽喉與臟腑經絡關系病因病理辯證要點治療概要人之一身,百病皆可致危,獨咽喉之癥,為危中之危,不煩黍間斃可位俟,雖近良醫之門,旋發旋治,猶恨晚矣。西醫的咽喉定義現代醫學認為,咽是個上寬下窄的腔隙,是連接口腔到食管,鼻腔到喉腔的共同通道,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相交叉的部分。以軟腭和會厭上緣為界限,可分為口咽、鼻咽、喉咽三部分。口咽是位于軟腭平面以下和會厭上緣平面以上的咽腔,鼻咽是位于中顱的底部,
- 中國醫學大成(二)——傷塞、金匱分冊
注溫病條辨第五冊十藥神書增訂十藥神書痰火點雪慎柔五書理虛元鑒虛損啟微何氏虛勞心傳癥因脈治周慎齋遺書醫原脈因證治韓氏醫通醫林改錯醫學舉要第六冊一草亭目科全書異授眼科銀海指南口齒類要尤氏喉科秘書重訂咽喉脈證通論喉舌備要秘旨包氏喉證家寶重訂囊秘喉書正體類要外科證治全生集外科選要外科醫鏡疬科全書痰疬法門徐評外科正宗第七冊盤珠集胎產證治胎產指南重訂產孕集女科切要經效產寶女科經綸校注婦人良方慈幼新書原瘄要論麻
- 《傷寒六書》:[傷寒瑣言卷之一]傷寒用浮中沉三脈法
夫傷寒治之得其綱領,不難也。若求之多岐,則支離破碎而難矣。何謂也?脈證與理而已。予嘗以浮、中、沉三脈詳而治之,無所遁其情也。既云傷寒,則寒邪自外入內而傷之也。其入則有淺深次第,自表達里,以此推之而不難也。若夫風寒之初入,必先太陽寒水之經,此經本寒標熱,便有惡風惡寒,頭疼脊強之證。寒郁皮毛,是為表證。若在他經,則無此證矣。脈若浮緊,無汗,為傷寒,以麻黃湯發之,得汗為解。浮緩,有汗,為傷風,用桂枝湯散
- 張仲景風水病辨治思想淺析
即因感受風邪而致的一種水腫病。屬于水腫病的一種。其水腫常起于眼瞼及頭面,亦可延及下肢,重者可致胸水、腹水等,相當于現代醫學之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等病。《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日:“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日風水。視人之目窠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歷代醫家對風水病的病因證治,皆有闡述和探討,但皆不出《內經》和
- 《竹林女科證治》:[卷二安胎下]妊娠傷寒
妊娠傷寒,專以清熱安胎為主。或汗或下,各隨臟腑表里,所見脈證主治,勿犯胎氣。故邪在表,治當汗之,宜香蘇散。邪在半表半里,治當和解,宜黃龍湯。邪在里,治當下之,宜三黃解毒湯。香蘇散(治妊娠傷寒,勿論日數,但覺惡寒,頭痛,此方主之)香附紫蘇(各二錢)陳皮(一錢)甘草(五錢)生姜(三片)蔥白(五莖)水煎服。如頭痛加川芎、白芷各一錢。如得肝脈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三部脈浮而弦,惡寒里和(謂二便自調也)
- 《濟陰綱目》:[卷之九胎前門·下]傷寒
素稟弱者,藥中四物湯佐之,不可缺也。且如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白術,合四物湯用之,可以保胎除熱也,其效如神。余皆仿此,用之則妙矣。萬密齋云∶妊娠傷寒,專以清熱安胎為主,或汗或下,各宜隨其五臟表里所見脈證主治,勿犯胎氣。故在表發汗,以香蘇散為主;半表半里,則和解之,以黃龍湯為主;在里則下之,以三黃解毒湯為主。此吾家傳之秘,活人甚多。(汗下和三法,固成法也,而主以香蘇、黃龍、三黃解毒三方,則發前人所未
- 醫宗金鑒:傷寒心法要訣白話解
、法、方、藥臨床應用的系統性與完整性。因此,不僅可供初學中醫孝。初學《傷寒論》的讀者學習,即使對臨床醫生,也合有很大稗益。目錄:傷寒門上篇(醫宗金鑒卷三十六)傷寒傳經從陽化熱從陰化寒原委太陽風邪傷衛脈證太陽寒邪傷營脈證風寒營衛同病脈證誤服三湯致變救逆三陽受病傳經欲愈脈證陽明表病脈證陽明熱病脈證陽明腑病脈證陽明慎汗慎清慎下少陽脈證少陽病用柴胡湯加減法少陽禁汗禁吐禁下少陽可吐可汗可下三陽合病并病三陰受
- 脈證合參
脈證合參 診斷學名詞。指辨證過程中,把脈象和證候互相參照,推斷病情的方法。一般來說,脈證一致為順,相反為逆。例如陽熱證見浮數脈,虛弱證見細弱脈,屬于順證。若陽熱證見沉細脈,虛弱證見洪大脈,為脈證相逆,說明表里正邪錯綜復雜,病情較重,屬于逆證。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辨別疾病的本質,以確定脈證的從舍。參舍證從脈,舍脈從證條。作者:
- 《金匱玉函經二注》:[卷五]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論一首脈證三條方十二首)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衍義〕此證半身不遂者。偏風所中也。但臂不遂者。風邪上受也。風之所客。凝澀榮衛。經脈不行。分肉筋骨俱不利。故曰此為痹。衛者。水谷之悍氣。陽也。溫分肉。肥腠理。循行脈外。佐其動也。滑利充溢。榮者。水谷之精氣。陰也。循脈中。應刻而動。沉動翕徐。今因風著為痹。榮遂改微。衛遂變量。故脈微數也。此即內經風論謂風各入其
- 從舍辨九共三條
凡治病之法,有當舍證從脈者,有當舍脈從證者,何也?蓋證有真假,脈亦有真假,凡見脈證有不相合者,則必有一真一假隱乎其中矣。故有以陽證見陰脈者,有以陰證見陽脈者,有以虛證見實脈者,有以實證見虛脈者,此陰彼陽,此虛彼實,將何從乎?病而遇此,最難下手,最易差錯,不有真見,必致殺人。矧今人只知見在,不識隱微,凡遇證之實而脈之虛者,必直攻其證,而忘其脈之真虛也;或遇脈之弦大而證之虛者,亦必直攻其脈,而忘其證
- 《瘍醫大全》:[卷四十附刊寒門秘法]表里俱見
一、頭痛發熱表證,若下利清谷,里也,寒也,屬表里俱見寒證也。一、腹痛口渴甚者,里證;或脈浮是表證,亦屬表里俱見熱證也。一、大便閉屬里證,倘微惡寒,此乃表未盡,亦屬表里俱見為熱證也。傳經表里俱見,為熱為實,宜解表為主,攻里次之。若里證急者,又在活法。直中表里,俱見為寒、為虛,宜救里為主,發表次之。此治表里俱見之大法也。脈浮或問脈浮何以是表證?曰∶浮者,脈在肉上行也,按之不足,如木浮水面。經云∶寸口
- 婦科名老中醫朱南孫的醫案
992年9月2日。14歲月經初潮,次年起經行量多,2年后又恢復正常。1990年起經轉提前,每3周1行,經量偏多。末次月經8月31日,為先期9天而轉,量少色暗,乳房微脹,大便溏薄。舌質紅,苔薄膩,脈細軟。證屬月經先期脾腎不足,沖任統攝乏力。治宜健脾益腎,調理沖任。焦潞黨參12g焦白術9g炒淮山藥12g補骨脂9g椿根皮12g煨肉果12g桑寄生12g桑螵蛸、海螵蛸(各)12g芡實須、蓮子須(各)9g玉
-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卷中]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論七首脈證五條方九首(按此數目。并有訛。當考。)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脈經。其腹如鼓下。注曰。如鼓。一作如故不滿。癰膿。輯義誤寫作癰腫。諸本皆作膿字。)按風水。亦外證腫。其不言者。蓋系省文(醫通。以為脫文。似非。)金鑒。以從上腫從下腫。辨風水皮水。恐失拘執。(輯義。。程讀為跗。程。當作鑒。)又皮水。其腹如鼓云云。宜從巢源。及脈經注。改正為順。正水。征以水熱穴論。水脹篇。則此證亦必腹滿。今不言者
- 辨六經實質識診法精髓
六經的臟腑經絡功能失常所出現的病理現象,就某一個臟腑來說,就有虛實寒熱等多種不同的脈證;就某一經脈來說,就是“是動則病,是主所生病繁多龐雜的癥狀。這就涉及到中醫各科許多病證,而非《傷寒論》六經所能囊括。 少陽樞機失運也是外感病過程中的一個病機中心,其表現形式不一,如升降失常、氣血不和、營衛不和、水道不通、陽不宣發、陰陽之氣不相順接等,病位亦連及上下內外,只要病機所系關鍵在&ldquo
- 《難經集注》:卷之二
十三難曰。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相生之脈者病。即自已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為之奈何。然。五臟有五色。皆見于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呂曰。色青、肝也。弦急者肝脈。是謂相應也。虞曰。色青脈弦。中外相應也。素問曰。肝部在目下。于此視色以參脈證。色赤其脈浮大而散。呂曰。色赤、心也。浮大而散。心脈也。是謂相應。虞曰。色赤脈大。色脈相應也。素問曰。心部在口。視色
- 《素問經注節解》:[內篇卷之三]大奇論
此篇因脈辨證,洵醫家要領。然尚未詳備,當與平人氣象、玉機真臟等篇參看。然彼言其常,而此近于異,故以大奇名篇焉。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滿為脈氣滿實也。腫謂癰腫也。臟氣滿,乃如是。按∶陰陽應象大論曰∶“熱勝則腫。”今三經之脈皆滿而實,其為實熱之病無疑也。)肺之雍,喘而兩滿;(肺藏氣而外主息,其脈支別者,從肺系橫出腋下,故喘而兩滿也。按∶雍猶壅也,唯氣壅遏,故喘而滿也。王氏不解其所以,甲乙經
- 《景岳全書》:[卷之五道集脈神章(中)]通一子脈義
凡治病之法,有當舍證從脈者,有當舍脈從證者,何也?蓋證有真假,脈亦有真假,凡見脈證有不相合者,則必有一真一假隱乎其中矣。故有以陽證見陰脈者,有以陰證見陽脈者,有以虛證見實脈者,有以實證見虛脈者,此陰彼陽,此虛彼實,將何從乎?病而遇此,最難下手,最易差錯,不有真見,必致殺人。矧今人只知見在,不識隱微,凡遇證之實而脈之虛者,必直攻其證,而忘其脈之真虛也;或遇脈之弦大而證之虛者,亦必直攻其脈,而忘其證
- 《雜病廣要》:[臟腑類]關格
關格一病,《內經》未言其證為何,《平脈法》始舉不得小便、吐逆、食不得入,至巢氏則唯云大小便不通而不及他證,要俱不出陰陽否絕之候。前人所說,紛糾不一,今略存之,以俟有識。蓋霍亂為三焦失守之病,關格為三焦隔塞之病,故今以關格,列于霍亂之后。若夫《難經》之言,專系脈體,自是一義,學人須分別看焉。《內經》、《傷寒論》之異關格之脈證不一也,而馬仲化釋《內經》。謂關格之義,非隔食癃閉之證,而張介賓《類經》,直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卷三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脈證九條、方六首
吐蛔。下之不肯止。〔鑒〕按此條是傷寒論厥陰經正病。與雜病消渴之義不同。必是錯簡。喻氏法律云。消渴之證。內經有其論無其治。金匱有論有治矣。而集書者。采傷寒論厥陰經消渴之文湊入。后人不能決擇。斯亦不適于用也。蓋傷寒熱邪。至厥陰而盡。熱勢入深。故渴而消水。及熱解則不渴。且不消矣。豈雜證積漸為患之比乎。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榮氣竭。(諸本。接下條為一條。今根據金鑒分出。)〔鑒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卷四黃膽病脈證并治第十五]論二首、脈證十四條、方七首
發。陽明篇。作微。)〔鑒〕谷疸屬胃熱。脈當數。今脈遲。脾臟寒也。寒不化谷。所以雖饑欲食。食難用飽。飽則煩悶。胃中填塞。健運失常也。清者阻于上升。故頭眩。濁者阻于下降。故小便難也。此皆欲作谷疸之征。其證原從太陰寒濕郁黷而生。若誤以為陽明熱濕發黃下之。雖腹滿暫減。頃復如故。所以然者。脈遲寒故也。此發明欲作谷疸屬脾陰寒化。而不可下者也。張氏傷寒心印云。按金匱谷疸有二證。此則虛寒而冷HT者也。傷寒纘論云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卷四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熱雖解而飲旋積也。此嘔因積飲所致。故曰此屬飲家。嘔家本渴。水從嘔去故也。今反不渴者。以宿有支飲。在心下。愈動而愈出也。故曰此屬支飲。外臺。載嘔家本渴以下。而注云。張仲景雜方。此證當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方在支飲門中。問曰。病患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于上。醫反下之。今脈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