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此事難知 (最后修訂于2016/3/10 11:40:46)[共220字]
摘要:《此事難知》為醫論著作。二卷。元·王好古撰于1308年。本書系王氏編集其老師李杲的醫學論述,包括屬于基礎理論的經絡、臟腑、病理、病源以及有關臨床辨證、治法等內容,其中對傷寒六經證治敘述尤詳,而且有個人創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杲的學術思想。現存初刻本,元明清多種刻本,《醫統正脈》本等。建國后有影印本。《此事難知》全文在線閱讀:http://zhongyiguji.21tcm.com/551/cishinanzhi/index.shtml......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此事難知》
《此事難知》 醫論著作。二卷。元·王好古撰于1308年。本書系王氏編集其老師李杲的醫學論述,包括屬于基礎理論的經絡、臟腑、病理、病源以及有關臨床辨證、治法等內容,其中對傷寒六經證治敘述尤詳,而且有個人創見。雖然全書融合了王好古的學術見解,但是依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杲的學術思想。現存初刻本,元明清多種刻本,《醫統正脈》本等。1949年后有影印本。作者:
- 《此事難知》
《此事難知》 醫論著作。二卷。元·王好古撰于1308年。本書系王氏編集其老師李杲的醫學論述,包括屬于基礎理論的經絡、臟腑、病理、病源以及有關臨床辨證、治法等內容,其中對傷寒六經證治敘述尤詳,而且有個人創見。雖然全書融合了王好古的學術見解,但是依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杲的學術思想。現存初刻本,元明清多種刻本,《醫統正脈》本等。1949年后有影印本。作者:
- 越經傳
越經傳 指傷寒不按六經的次序傳變。見《東垣十書》、《此事難知》等書。參傳經條。作者: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太陰證
腹滿咽干。手足自溫。自利不渴。時腹痛。脈尺寸俱沉細。《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下]疾有自誤
或始不早治。日數久淹。或困乃求醫。法不及用。病勢已盈。豈為天命。《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少陰證
色青者當下色不青者當溫《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下]雜病出表見標脈則死
假令脾病補之。脈弦而面青是也《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太陽證
其證因發汗太過。腠理開泄汗漏不止。故四肢急難以屈伸。《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少陽證
熱在行陽之分肺氣主之。故曰(白虎湯)以瀉氣中之火。《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其用在下。膽胃膀胱大腸小腸
天六腑氣表。其體在上。其用在下。《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清氣為榮
清者體之上也。陽也。火也。離中之陰降。午后一陰生。即心之生血。故曰清氣為榮。《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辯表傷陰陽二證
身表涼。知在陰經也。名曰陰證。身表熱。知在陽經也。名曰陽證。《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傷暑有二
煩者氣也。躁者血也。氣主肺。血主腎。故用梔子以治肺煩。用香豉以治腎躁。煩躁者。懊不得眠也。少氣虛滿者加甘草。如若嘔噦者。加生姜橘皮。下后腹滿而煩者。(梔子濃樸枳實湯。)下后身熱微煩者。(梔子甘草干姜湯。)《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太陽證
小便不利不可更利之。利之是謂犯本犯本則邪氣入里不能解此犯之輕也。以是五苓散不可妄用大便不可易動。動之是謂動血動血是謂犯禁。此犯之重也。表在不可下。下之是為犯禁此犯之尤重也。下之為惡風《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少陽證
少陽證。胸脅痛。往來寒熱而嘔。或咳而耳聾。脈尺寸俱弦。(小柴胡湯)主之。《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太陽證
可解之脈浮而虛。不可解之脈浮而實。浮而虛者只是在表。浮而實者。知已在里也。汗多不解者。轉屬陽明也。傷寒不頭痛。知邪不在經。若頭痛者。知邪在經也。《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太陽證
五苓散為下藥。乃太陽里之下藥也。太陽高則汗發之。下則引而竭之。渴者邪入太陽本也。當下之。使從膀胱出也。\r圖\ps11a2.bmp\r腎燥膀胱熱。小便不利。此藥主之。小便利者不宜用。然太陽病熱而渴。小便雖利。亦宜(五苓散)下之。《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少陽證
邪在榮衛之間。謂之半表里也。太陽陽明之間少陽居身之半表里也。(五苓散)分陰陽。膀胱經之半表里也。(理中湯)治瀉吐。上下之半表里也。《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明經絡之數有幾
答曰。十二大經之別。并任督之別。脾之大絡脈。別名曰大包。是為十五絡。諸經皆言之。予謂胃之大絡。名曰虛思。貫膈絡出于左乳下。其動應晨脈宗氣也。是知絡有十六也。《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下]素問咳論一十一證各隨臟腑湯液之圖
\r各隨臟腑湯液之圖\ps11a10.bmp\r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其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于胃關于肺。使人多涕唾。面浮腫氣逆也。錢氏異功散。《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下]弦有浮沉
浮為甲化素言天化泄土沉為乙不化難言地不化泄木泄土者梔子黃柏泄木者防風羌活洪浮者為丙便有水化。從其變也。洪沉者為丁。只是火化。從其常也。《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問臟腑有幾
答曰。肝心脾肺腎兼包絡。一名命門。為六臟。膽小腸胃大腸膀胱兼三焦。為六腑。計之十二矣。故包則為一府矣。是為十三矣。經曰。胞移熱于膀胱則癃溺血。又云。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者。若沃以湯注云膀胱胞內居之。內外二境圖云。膀胱者胞之室也以是知為十三臟腑矣。《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陽明證
汗者。本所以助陽也若陽受陰邪。寒結無形須當發去陰邪以復陽氣。所謂益陽而除風寒客氣也。陰邪已去。而復汗之。反傷陽也經曰。重陽必陰故陽氣自亡。汗多亡陽。此之謂也。《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太陽證
太陽證。發熱惡寒自汗脈緩。太陽證。發熱惡風無汗脈緩。此易老元將麻黃一桂枝二治上二證后復改用羌活湯。《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下]配合例
七十七難曰。上工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于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受肝之邪氣也。假令見肝病欲實其脾者。先于足太陰經中補土字一針。又補火字一針。后于足厥陰肝經內。瀉木字一針。又瀉火字一針。《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陽明證
陽明證。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不惡風寒。而自汗。或惡熱脈尺寸俱長。(白虎湯)主之。石膏辛寒入肝。知母苦寒入腎。甘草粳米之甘(居中。挽二藥上下)《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太陽證
咽干淋渴鼻衄小便不利已經發汗。不得重發如無以上忌證。雖發汗邪氣未盡。亦得重發之《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下]人元例
六十五難說合七十三難說榮在經木火土金水再分七象以應切脈獨包七法有陰陽配合父子兄妹接經平經說象拔源《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太陽證
生地黃黃柏黃連為陰中之陽治酒病宜發汗。若利小便。炎焰不肯下行。故曰火郁則發之。辛溫散之。是從其火體也。是之最為之近。是濕熱俱去。治以辛溫。發其火也。佐以苦寒。除其濕也。《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下]問素問難經銅人經絡所病各異者如用針當從何法
答曰。素問者。從天之六氣言也難經者。從地之血脈言也。銅人者。從經言人也從天而言先氣而后血從地而言。亦先氣而后血從天而言在天地之間從地之病而言。即地中之氣病。故血從而病也。從天而言。先是動后所生從地而言。亦先是動而所生之病后也。《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陽明證
非預早之早。乃早晚之早也。謂當日午以前為陽之分。當發其汗。午后陰之分也。不當發汗。故曰汗無太早。汗不厭早。是為善攻。《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下]抑本
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當抑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故抑之而使下。若本高何抑之有。假令下者舉之。非下者固當舉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大下。故舉之而使高。若本下何舉之有。《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謂寒(傷形)熱傷氣。形氣能自傷也。此云不足者皆太過也。以其太過。則自傷。自傷則不足矣。\r圖\ps11a7.bmp\r金匱真言云。冬。按蹺四時各有病者何。蓋五臟之陽氣。皆伏于腎中。動有深淺隨行動而病。故于四時而各異也。《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太陽證
假令治太陽陽明。不可遺太陽而只用陽明藥余仿此用三陽經解藥后身番覆重者。若煩則是有陽明也。若不煩而番覆輕者。知不傳三陰也。不傳三陰則為解也。大抵三陰之體靜重與濕相同。傷寒五日后無汗。謂谷消水去形亡故下之。三日前謂內有水谷故汗之。《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下]難經沉汗而浮下
右手浮實枳實牽牛左手浮實桃仁四順右手雜病是為之表傷寒是為之里左手雜病是為之里傷寒是為之表《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傷暑有二
狂言者。大開目與人語。語所未嘗見之事。即為狂言也。譫語者。合目自言。言所日用常見常行之事。即為譫語也。鄭聲者。聲戰無力。不相接續。造字出于喉中。即鄭聲也。《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下]表里所當汗下
手太陰復主表證卻當汗右(行陰二十五度)肺(大腸)脾胃命門心包三焦(入里主下)左(行陽二十五度)心(小腸)肝膽腎膀胱(七表主汗)足厥陰復主血證卻當下《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少陰證
其人病身熱而煩躁不寧。大小便自利。其脈浮洪而無力。按之全無者。(附子瀉心湯)主之。《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傷暑有二
有下之早而發者有失下而發者有胃熱胃爛而發者。然得之雖殊大抵皆戊助手少陽心火入于手太陰肺也。故紅點如。生于皮毛之間耳。(白虎湯)(瀉心湯)(調胃承氣湯)從所當而用之。及當以肺脈別也。《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少陰證
熱者(甘草湯)寒者(半夏湯)寒熱者。(桔梗湯)通脈(四逆湯)。姜附加甘草為脈沉細而遲弦。姜附以治寒甘以緩之。為汗苦急也。其證小便自利。于能令母實自東之北為逆行也。姜附加蔥白為脈沉細而遲澀姜附以治寒辛以潤之為腎惡燥也其證大便自利冷主氣自北而西此亦以為逆行也《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太陰證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此條雖不言脈。當知沉遲而弱。仲景(理中湯丸)。暨易老(人參黃湯)。量其輕重。或溫或熱。人之強弱虛實。所可宜者。選而用之。《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辯表里中三證
假令少陽證。頭痛往來寒熱。脈浮弦。此三證但有一者。是為表也。口失滋味。腹中不和。大小便或閉而不通。或泄而不調。但有一者。是為里也。如無上下表里證。余者皆虛熱也。是在其中矣。《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傷暑有二
動而傷暑。心火大盛。肺氣全虧。故身脈洪大。動而火勝者。熱傷氣也。(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辛苦人多得之。不可不知也。《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太陽證
答曰。不當服而服之。是為犯本小便強利。津液重亡。侵陽之極則侵陰而成血證也。輕則桃仁承氣湯。重則(抵當湯)故(五苓散)調和陰陽者也。乃太陽陽明之間。故為調和之劑。《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下]更有手足經。或一經非本家病而自他經流入者。亦當求責
謂如手陽明流入足陽明是上流下也。本非足經病當于手經中求之。是知治足經者非也。亦有下而流上者。其余諸經相實通者皆然。更有支別流入者亦有同鄰而病者。合為表里者鄰也。亦有夫婦各相傳受者。甲傳巳之類。脾傳胃之類亦是。皆當求責之。凡言虛實。皆當于子母中求責之。《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太陰證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欲愈。表少里和脈長者。為陽漸生也。此一證。太陰便從外感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也。《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太陽證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不止。脈沉緊。必欲嘔。脈沉滑者。脅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少陽證
答曰。五臟陰也。所主皆有形。骨肉筋血皮毛是也。此五臟皆陰足。是為實熱。陰足而熱不能起理也。陰足而熱反勝之。是為實熱。若骨痿肉爍筋緩血枯皮聚毛落。五陰不足。而為熱病。是虛熱。《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少陽證
忌發汗。忌利小便。忌利大便。故名三禁湯。乃和解之劑。若犯之。則各隨上下前后本變。及中變與諸變不可勝數。醫者宜詳之。《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格則吐逆、九竅、五臟
陰極自地而升。是行陽道。乃東方之氣。金石之變。上壅是也。極則陽道不行。反閉于上。故令人吐逆。是地之氣不能上行也。逆而下降。反行陰道。故氣填塞而不入則氣口之脈大四倍于人迎此清氣反行濁道也。故曰格。《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此事難知》:[卷上太陽六傳]傷暑有二
答曰。陽入于陰者可下。非入太陰少陰厥陰之三陰也。乃入三陽也。三陽者。非太陽少陽陽明之三陽也。乃胃與大小二腸之三陽也。三陽皆為府以其受盛水谷。傳導有形。故曰入于陰也。仲景云。已入府者可下。此之謂也。《此事難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